在千年古驿“邂逅”百年前平民女校!
宁波
宁波 > 社会热点 > 正文

在千年古驿“邂逅”百年前平民女校!

人间三月,陌上花开,游走万象山海寻觅芳踪。慕名到象西山区的中国传统村落儒雅洋村,在村头的古祠堂,“邂逅”了一段百年前的民国往事。村人们娓娓讲述,道不尽那风云激荡的年代里,这座古村绽放的独特“芳华”。

图片

图片儒雅洋村何恭房祠堂。夏挺/摄

百年前的民国初年,女性还深受封建社会的束缚,人们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无处读书接受教育。儒雅洋的这座学校,开风气之先,让“她们”享受“与男子同等的教育的机会”。

近代史上,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是教会学校,1844年即在宁波开办,后由沿海向内地渗透。到民国初期,随着西学东渐影响,新学逐渐代替旧学,甬上士绅及进步人士纷纷倡导兴女学、推行女性教育,国人兴办女学也拉开序幕。

图片儒雅洋村。励佳男/摄

偏远的象山半岛,一些有识之士亦成为兴办女学的践行者。1913年,象山创办的私立女子学校——“广志女子完全小学”便在儒雅洋村应运而生,成为宁波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和妇女解放的又一簇星星之火。

如今,这所百年前的民国女校,正随着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拨开岁月尘烟,显于人前……

儒生雅士云集之地

民国“女校”何以落脚儒雅洋?

还要从儒雅洋村名的

“雅化”开始说起——

儒雅洋原名树下洋,地处象山西部山区,因村子周边山上树林茂盛而得名,意指“树林荫翳”之下的宽阔地带。

该村早在唐中期就已有人生活,至宋代已成为象山半岛西向的交通要道,清朝中期成为象山至宁波的驿道,商贾游客、天涯游子、文人墨客接踵而来,繁荣了当地经济,被誉为“千年古驿”。民国时期,较长一段时间内为乡公所驻地,信用社、邮电局、影剧院、学校均设于此;村街两侧店铺林立,商贸繁荣。

图片儒雅洋村口今时今景。

儒雅洋人以何姓为主体,另有王、赖、叶、郑等姓聚居。

其中何氏由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迁入,并逐渐成为象山望族。何氏祖训特别强调“无赖子弟勿使近亲戚之家,非秉礼守义者勿使数游”,以正直、诚实、守信的道德观约束后辈子孙。在何氏影响下,村人历来重世德不重世禄,“入则为农,出则为仕”“择业士农为上,工商次之”,耕读之风传世数百年。

图片儒雅洋村口今时今景。

村名“树下”也由此雅化“儒雅”,意为“儒生雅士云集之地”。村内留存的何氏宗祠门口,至今仍留存一条千年古道,其中一段保存完好的鹅卵石路面被玻璃罩保护起来,旁竖“千年古驿道”石碑一块,上面记载:“……此处原系驿道,为去台州、越州必经之路。”

毗邻该村的西沙岭还留有驿站,岭下有文物保护单位欧阳桥,宋宝庆《四明志》载:“儒雅阳桥,县西三十里。”明嘉靖《象山县志》载,“同知欧阳懋过之,适遇交桥,里人请名”,乃改名“欧阳桥”。

图片儒雅洋村。励佳男/摄

儒雅洋,如同一部古书,写满了光阴的故事。1992年,该村并入西周镇,2019年上榜国家森林乡村名单,2022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中保存较好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何恭房、何友房、新大份、老小份等等多达二十多处,总计近6万平方米,大多呈四合院格局。

“晚清教谕”归乡兴学

儒雅洋村现存古宅祠堂,源始于何洪彬。其生于公元1808年,拥有1400多亩田地,富甲一方。公元1861年大灾荒,村人食草木,何洪彬以藏粮济饥民,又向江苏购粮度灾荒。何洪彬故去,二子按“兄友弟恭”的古训分家。友、恭二房,是儒雅洋村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老院落,屋连屋,门套门,兴盛时多达260余间,另有千余亩田产,典型的富豪人家。

何洪彬的第二子何涵(1845年-1923年),字旭蕉,住宅故名“何恭房”。其从小就在父亲开设的私塾习读诗书。清光绪二年(1876年),何涵登副贡,选授桐庐县教谕,但数月后即辞归。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连载《变法通议》的《论女学》一章,畅说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文章将“妇人不学”认定为中国衰弱的根源,限“天下积弱之本”,援以为据的重要理论。

图片儒雅洋村。励佳男/摄

何涵深以为然!彼时兴办学堂之风正盛。史、地、算学以及英语、常识、图画、体操,都成为必修科目,时称洋学堂。民国初年,他亲自到宁波参观,请来工匠新建校舍,于1913年冲破封建礼教重男轻女的思想,创办私人女子学校——“广志女子完全小学”。

广志女校不但专收女性学员,还不论年龄大小,一律免费入学。除了邀请村里的适龄女童来学习,何涵邀请外村亲友家的闺女来就学,年龄最大的24岁。

穿越百年 感受女校芳华

时光总是不遗余力地把一切化繁为简。

辞去教谕的何涵,特别重视后代教育并立志兴学。1897年,他于宗祠划地20余亩,建家祠一座(新中国成立后儒雅洋中学校址),名为承志堂。祠右建房曰大书房、小书房,建楼曰藏书楼,招徕青少年就读。此后,又择宅房小溪对面地为女校校址,道路外移二、三十米,划地2亩余,兴建校舍3幢。

第一幢二层洋房,建筑面积逾240平方米,称为大礼堂。礼堂后西侧仿造横楼一幢,前有走廊宽米余,水泥抹面,中楼梯,隔一大一小教室两间,约200平方米。二楼走廊与大礼堂二楼有过道,小溪上架木为梁,建平房一幢,为缝纫教室,兼游唱场地。教室总计约600平方米,楼上楼下,皆泥幔平顶,装置悬灯,玻璃轩敞,光线明亮,空气流通,在象山县内小学教室首屈一指。

图片儒雅洋村。励佳男/摄

如今在儒雅洋村,当年的“广志女子完全小学”仅存遗址,但何恭房祠堂(承志堂)作为象山县级文保单位依然留存。该祠堂占地面积10余亩,是传统的四合院式的高大平房,与众不同的是,宗祠的四角都有一个角门,跨过角门,又是可作教室的三间房子,内部还有藏书楼、书房等。

何涵之子何敏求出生时,广志女校就因种种原因停办,但何涵兴教办学的思想一直影响至今。民国二十三至二十八年(1934-1939),“广志女校”原址基础上续办“广志小学”,男女兼收,并在花山岗新辟篮球场,校内有标准乒乓球台,学生约50余人,教师3人。后又曾作“定象联中”的校舍。

图片儒雅洋村何恭房祠堂内景。王惠玲/摄

解放后,何恭房祠堂还先后作儒雅洋小学、儒雅洋中学的校舍50余年。历史上,该祠堂建筑多次进行修缮。进入新世纪,学校撤并,何恭房祠堂对外开放。

民国女校的学习生活

广志女校系完全小学,学生只收女性,年龄,初小十几岁至十六七岁,高小略长,也有少数大龄。学生来自本村邻村走课,也有自丹城、高湾远道而来,约50来人。有教师6人。文体、英语教师专从杭州、宁波聘任,博学多艺,深受学生欢迎。其余各科教师亦皆饱学之士。课程设置,除国文、算术外,还有修身、珠算、体操、游唱、图画。高小则加设历史、地理、英语。根据女校特点,还开设缝纫一课(包括刺绣)。民国5年(1916)停办,历4年。

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何涵之子何敏求回忆,女校有两件教具:一件是自制大算盘,宽约50厘米,长1米,木框木珠,竹穿棕丝为档,悬式。示范时移动木珠,棕丝起固定作用。另外一件是英国产的缝纫机,供高年级学生实习使用。

当时广志女校声名远播,更名噪甬上,甚至引来英国教会的宁波斐迪中学校长雷汉伯慕名到儒雅洋村参观。

广志女校后,象山新式女学日盛,先后有姜氏淑德女子完全小学、私立启明女子初等小学等创立。民国9年,象山妇女运动先驱傅规清筹办县立女子完全小学,免费劝导女子接受教育。

图片

老校旧址蝶变“焕新”

历经千年沧桑的儒雅洋,留下了辉煌的历史。进入新时代,“耕读传家,儒生雅士辈出”早已化为村民们的内生传统。

2005年,儒雅洋村入列宁波市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村。如何进一步保护开发利用先辈留下的这份宝贵文化遗产?2013年开始,西周镇以儒雅洋村为核心,大力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建设。至此,儒雅洋村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等专项行动正式启动。

图片儒雅洋古建筑修旧如旧。

截至2023年,儒雅洋村已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修缮古建40多幢。竹刻馆、非遗馆、文艺馆、研学创作基地也接连进驻,如今漫步村内巷弄,精雕细琢的门窗、参差有序的马头墙……何恭房、友二房、友五房、承志堂、团练房等明清特色古建筑修旧如旧,见证曾经的繁华与辉煌,还有以何恭房祠堂为主的老校舍遗存,千年古韵、文脉悠悠。

图片王惠玲/摄

结合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等专项行动,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第三批宁波市级非遗生态保护区建设,西周镇深入挖掘儒雅洋片区“耕读”“非遗”等乡土文化,打造集合乡村帐篷营地、田园休闲观光、文旅节庆活动、农事研学体验等为一体的农旅综合体,串点成线连片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大批文艺界人士慕名而来,结合“艺术乡建”,依托非遗项目入驻,培育古村新业态,以文兴产、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如今,承志堂老校所在的何恭房祠堂等古建筑内,竹刻馆、非遗馆、文艺馆、创作基地等场馆陆续进驻并不断完善。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于2023年入列浙江省级乡村博物馆名录。

图片

该传承所与辖区学校联合选拔一批“非遗小小讲解员”,深挖特色内涵,讲好非遗故事,同时开设竹编、竹刻、泥金彩漆、西乡竹笋烹饪技艺等非遗课堂。2023年3月开始,先后推出近20场次“西瀛笋娃·乐享非遗”亲子研学活动,串联非遗课堂、展厅参观、农耕体验等内容,助推“非遗”与区域文旅经济的深度融合。

图片孩子们在承志堂体验非遗竹编技艺

图片孩子们参加儒雅洋村的研学活活动。王惠玲/摄

“耕读传家”的古村风韵,源远流长的竹贤文化,异彩纷呈的非遗传承,还有风味十足的特色饮食……统计显示,近年来,儒雅洋片区已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其中,何恭房祠堂已成为广大学子及游客“沉浸式”文化体验、参观研学的综合性场所,结合竹文化旅游节等节庆“IP”,带动当地乡土物产的年销售额近千万元;竹刻、石头画、泥金彩漆等非遗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百万元。

跨越百年的沧桑,历经战争的硝烟,见证时代的变迁,广志女校虽已难觅,但百年前有识之士开启民智、解放妇女的精神却永存。儒雅洋,向所有来者昭示一段跨越地理和时空传奇的同时,依旧续写着新时代的“青春华章”!

来源:象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