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支持,宁波要“把自然搬进城市”
宁波
宁波 > 凤眼观甬 > 正文

世界银行支持,宁波要“把自然搬进城市”

白鹭翩飞,鱼翔浅底。春夏之交的宁波,处处洋溢生机。

近日在宁波植物园举行的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宁波主场活动上,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绿色与碳中和城市项目(宁波)——宁波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正式启动。

由此,宁波成为浙江省内首个利用全球环境基金赠款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市,赠款金额大约为100万美元。

图片东钱湖

作为世界性的环境友好工程实验项目,全球环境基金因何青睐宁波?这座临港工业大市又将以怎样的创新实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打样”?

图片

图片

全球环境基金,英文名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GEF),是世界银行1990年创建的实验项目,旨在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友好工程。

全球环境基金作为国际环境公约资金机制,属于全球性的赠款基金。自上世纪90年代成立以来,该基金已为全球3000多个项目提供超过120亿美元的赠款,同时撬动了更大规模的联合融资。

宁波与全球环境基金结缘颇早。

图片杭州湾湿地公园

2005年,宁波杭州湾湿地保护工程在全球环境基金(GEF)和世界银行近500万美元赠款支持下启动。项目确立打造“国际候鸟湿地、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环境教育中心、东亚海洋消减陆源污染的示范基地和颇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保护却因周期漫长、系统性强,成为生态治理的世界性难题。保护工程启动后,杭州湾湿地从基建、治水等具体项目着手,一点点恢复原有风貌。

经过多年努力,今天的杭州湾湿地已是我国东部大陆海岸冬季水鸟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并成为集湿地恢复、湿地研究和环境教育于一体的湿地生态保护和旅游区。

良好生态被看作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而要打造这样的公共产品,离不开资金的接续投入和精准撬动。杭州湾湿地的变迁,正是宁波借力环境基金推进重大生态战略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20年来,宁波在环境基金支持下先后实施了宁波市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项目、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环境综合管理项目宁波子项目、以及宁波市可持续城市综合方式项目,摸索出不少有价值的经验。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双方再度合作的主题,但“牵手”过程却颇为艰辛。

2020年前后,全球环境基金开始谋划布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瞻项目,彼时,宁波也由生态保护红线入手,迈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加速跑”阶段。

“从项目设计到理念梳理,我们与世行进行多次对接,可以说是一直在争取。”宁波市生态环境局生态处二级调研员陆子川说,虽然双方有丰富的合作经验,但由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新课题,加之受全球疫情等因素影响,进展十分迟缓。直到今年5月,项目才最终敲定。

图片

图片

距航煤储罐只有160米,距离最近的炼油装置470米。在镇海炼化,一片小树林成为白鹭等鸟类自然繁育的天堂。多年来,这里繁育的鹭鸟数量众多,除常见的白鹭、牛背鹭、池鹭、夜鹭外,还有大白鹭等珍稀品种。

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兼具山水林田岛、江河湖海湾等生态要素的滨海城市,宁波独特完整的生态孕育了多姿多彩的万千生灵。

图片月湖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宁波全市拥有野生植物2183种、陆生野生动物546种、海洋生物1115种。在同类型城市里,这样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可谓丰富。

生物多样性不仅提供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必需品,也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别致的景观文化。放眼国外,伦敦、纽约等城市在上世纪就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列为城市发展战略。

伴随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的落地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宁波经验”正被世界所看见。

很多人好奇,作为开发建设程度颇高的临港工业大市,宁波是如何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主线逻辑很清晰:解决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

2015年,宁波在全省率先编制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并由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2022年,又深化融合“三区三线”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把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纳入管控范畴。此外,宁波还建立健全绿色发展财政奖补、生态补偿等奖补政策,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

发展保护亦可同频共振。

宁波在宁海、象山两地建立“两山合作社”,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产品经营管理平台。以海曙区龙观乡为例,当地通过积极发展集自然研学、生态文旅、森林康养和生态种养等为一体的生物多样性产业链,带动居民就业,促进农户增收。宁波还以北仑为试点,建立全国首个区(县)级“两山”公益基金,优先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制造业优势反哺生态环境保护。

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生物多样性 你我共参与”。在宁波,可亲可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正吸引更多力量参与进来。

图片象山搁浅鲸鱼大救援

这两年,宁波象山抹香鲸救助、中华凤头燕鸥引育在联合国COP15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镇海棘螈保护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进典范。在余姚第一渔村——泗门镇万圣村,中华鲟救援记录已有400多条。村里还自发成立了宁波首支中华鲟保护志愿服务队,招募了25名拥有专业救助技术的队员,覆盖全村20余艘渔船。

图片

图片

虽是“含金量”很高的环境友好实验项目,但当宁波正式向世行提交申请的时候,很多人心里没底。

“不知道能做些什么,实际上据我们了解,有些地方都不太愿意承接这样的项目,觉得‘吃力不讨好’。”陆子川笑着说。

实验项目,不光是“敢不敢做”的问题,还意味着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先进理念植入进去。宁波将要发力的方向,是如何“把自然搬进城市”。

图片宁波植物园

众所周知,城市起初的发展是离开自然,是一个“去荒野化”的过程。“把自然搬进城市”,是否意味着将放弃既有发展进程,实施另一种“无为而治”?

显然不是。“把自然搬进城市”,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更多引入生物多样性友好的路径与理念。

“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从未限定只能在自然保护区或是湿地、海岛、山峦实施,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演进,城市也要营造属于自己的生物多样性场景。”陆子川说。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引领风气之先的临港工业城市,宁波将要“再吃一回螃蟹”。

在鄞州区,一场“亲生物城区”建设行动正在开启。街头巷尾的“微植物园”、生态走廊的迷你“动物角”……人们惊喜地发现,家门口或上班路上也能领略生物多样性的奇妙景致。

图片北仑梅山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不一定是多高大上的项目,也不需要‘大拆大建’,生物多样性友好的理念就应该润物无声地融入城市生活。”陆子川介绍,未来,宁波将大胆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回归人居环境改善”的生态城市路径,打造一批具有标识性的生物多样性场馆公园。

城市建设需要破题,生态治理也要革新。

据介绍,宁波正在谋划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明确当前及2035年之前的多样性保护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而在此过程中,更多职能部门将一起参与进来。

“通过顶层设计创新,加强部门协同,加快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整体性变革。”陆子川说,传统意义上的生态环境保护侧重“污染治理”,比较“硬”,通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宁波将努力实现让更多的生态保护成果让全民共享。

构建保护体系、打造监测体系、创新价值体系、深化行动体系……宁波决心用一场“四两拨千斤”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验”,树立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的生态标杆,为世界“打样”。

来源:宁波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