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西店镇手电筒年产值80亿元,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支手电筒的出海之路
宁波
宁波 > 凤眼观甬 > 正文

宁海西店镇手电筒年产值80亿元,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支手电筒的出海之路

6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浙江宁波西店镇手电筒年产值80亿元,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支手电筒的出海之路》,探寻西店手电筒的出海之路。一起来看↓

图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06月07日第10版报道。

全文如下

浙江宁波西店镇手电筒年产值80亿元,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支手电筒的出海之路

记者 孙 懿

一支小小的手电筒,可以“照亮”多大的产业?

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北部的西店镇,你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该镇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手电筒镇级生产基地之一,全镇有以手电筒为主导产品的企业900余家,年产值达80亿元,产品畅销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西店镇出品的移动照明灯具,在全球行业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

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光电小镇”,探寻西店手电筒的出海之路。

图片

工人在宁波协生照明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组装提灯。

市场需求激发产业新动能

手电筒,曾经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家用电器”,停电应急、夜间出行,都少不了它。但现在智能手机都拥有照明功能,城市和乡村的供电、照明设施逐渐完善,大街小巷路灯遍布,手电筒似乎已不再那么“必需”。

如今,手电筒的市场空间在哪儿?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西店镇的多家手电筒企业。

旋转伸缩“镜头”即可多级调节光束大小远近的变焦手电筒;搭载大容量电池、能为手机等电子设备提供移动电源的手电筒;连接了彩灯串、可以为露营的夜晚营造温馨氛围的手电筒;带有驱蚊功能,能让人们在野外少受蚊虫之苦的露营灯……走进位于西店镇的宁海县黑森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样品间,种类繁多的移动照明灯具让记者目不暇接。

图片

宁波协生照明工业有限公司样品间中展示的移动照明产品。

“市场正经历着显著的变化。”黑森林电商部经理周怡云向记者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户外活动,人们对户外装备,尤其是对便携、高亮度照明灯具的需求在迅速增加。“比如野外露营、徒步、探险和钓鱼,都需要手电筒照明和防身,头灯类产品则应用在夜跑、夜骑和潜水等活动中。”周怡云说。

西店镇的手电筒企业纷纷抢抓户外活动热潮“风口”,加速开发功能更加丰富、更具实用性的移动照明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周怡云告诉记者,黑森林目前已经开发手电筒250多款,头灯160多款,申请了200多项产品专利,并以每个季度30至40款的速度进行新产品的开发。

除户外活动外,工程建设、维修作业、抢险救灾等也是手电筒无可取代的应用场景。

在西店镇的宁海一森日用品有限公司,开发部主管冯养坚向记者展示了一件他引以为傲的“神器”。这件手电筒有碗口粗细、形似“炮筒”,在没有遮挡物的情况下,照明距离可达到4738米。

“产品设计初衷是为了户外搜救,能够在多种场景或极端的环境中运用,助力高效率的搜救行动。”冯养坚解释,在灾害现场,许多地点往往无法直接到达,也没有稳定的电源供应,这时就需要这样的超长照明距离手电筒配合直升机来支援抢险搜救。

和一森一样,许多西店手电筒企业也开发特殊应用场景的手电筒产品。比如宁波双童电器有限公司根据汽车维修、建筑工地等不同工作环境,开发出挂式、磁吸式、支架式等系列产品;宁波荣发电器有限公司则针对高海拔、极寒等极端环境进行产品研发,已经申请了100多项专利。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人越来越少,但它依然是很多特殊应用场景下的必需品。”冯养坚说,“手电筒越来越强调细分市场和多元化功能。这些市场需求激发了西店光电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也让我们有了发展信心。”

现在,冯养坚和他的团队正向更高难度发起挑战——研发10公里照明距离的超级手电筒,还有可以在200米深的水下畅通无阻的防水搜救灯。他认为,这些挑战极限的手电筒,或许未来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应用。

技术创新引领行业转型

在宁波协生照明工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台台数控车床正在工作,几分钟的时间,铝合金材料在精准的切割雕琢之下“变身”成为精致闪亮的手电筒外壳部件;流水线上,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组装、测试和包装,一片繁忙景象。“最近的订单量很大。”正在查看生产情况的总经理洪永强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抓紧生产一批销往海外的手电筒和提灯产品。

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企业是西店手电筒龙头企业之一,已经入行20多年的洪永强也见证了西店手电筒产业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依托传统模具和塑料业的优势,西店镇手电筒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时不少企业都是小作坊起家。”洪永强回忆道,“产品生产门槛低,技术含量也低,走的是以量取胜的路子,包括我们在内的不少企业都曾深陷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中。”

这样的发展模式显然无法持续。企业想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转型升级。痛定思痛,西店手电筒企业竞相进行技术改造,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集约型,追求机械化、自动化,大规模实施流水线生产,提升工业水平和效率。

“从过去的手工小仪表车床,到如今的数控车床,手电筒生产从半自动半手工发展成为自动化。”洪永强说,技术革新转变了生产方式,也带来了产品形态的进化,从企业创办初期的卤素灯泡塑料手电筒到如今的高亮度、高寿命的大功率LED铝合金手电筒,产品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

图片

在宁波智鼎电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组装手电筒。

近几年来,西店镇不少手电筒企业加大研发力度,聚焦中高端手电筒及移动照明产品开发。

成立于2018年的宁波智鼎电器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不到6年时间里,企业年产值已从5000万元人民币提升至超3亿元人民币,成为西店手电筒企业中的“后起之秀”。做技术出身的总经理何红永在手电筒行业也已经摸爬滚打了20多年,在他看来,智鼎成功的关键在于产品研发。

“我们的研发投入很大,企业员工1/3都是研发人员,薪资发放超过50%也是给研发人员。”何红永告诉记者,为了在性能、功能和外观上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同时又保证产品性价比,他要求研发团队专攻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产品更新迭代速度,产品周期一般不超过9个月。

“成本控制80%来自研发,好的设计可以解决用户的‘痛点’,改善产品的评价,让更多的消费者喜欢。”何红永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一款手电筒产品,这款手电筒在研发时充分考虑了目标市场家庭普遍使用地毯的实际情况,增加了感应关闭功能——只要灯头前面有遮蔽物,手电筒就会自动熄灭,以避免因忘记关闭手电筒长时间照射发热导致火灾。他们的多款产品都在北美市场打破了合作商超同类产品的销量纪录,其中一款头灯两个星期就卖掉了20万个,后来又推出了“加量不加价”的升级款,销量累计达到120万个。

西店镇商会负责人邬双海表示,西店镇原本低、小、散的手电筒行业已迈向中高端、规模化、精细化发展,产品在高效节能、智能设计和安全美观等方面不断有新突破。“产品不仅技术含量高、可靠性高、亮度高,而且利润也高。”邬双海说。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2000年10月17日,在第88届广交会上,发生了这样一件轰动一时的事——

宁波宁海县西店镇的120多位农民包了一架民航班机来到广州参展,在外商云集的国际展会上,这群不怕听不懂外语、不惧国际竞争的农民企业家,瞬间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一下飞机眼前全是‘长枪短炮’,我一下就蒙了,没想到有那么多记者采访我们。”宁波柏屹电器公司总经理冯财通正是“包机团”的一员,当年的场面他记忆犹新。

“镇政府帮我们申请到了90多张临时证,当时没有摊位,我们几家企业拼起来做了一本宣传册,见人就发,最后我接到了一笔1万多美元的手电筒订单。”现在,冯财通的企业年产值8000余万元人民币,90%以上产品出口国际市场,但他最难忘的还是那“第一桶金”。

包机参展这一创举,为西店手电筒企业打开了国际市场。在广交会上,一提到手电筒产品,不少外商会说“China西店”。小小的手电筒,成了西店人的骄傲,也照亮了西店手电筒企业的出海之路。

图片

西店镇滨海工业园区,这里汇集了众多手电筒及相关企业。

如今,20多年过去了,西店的“包机精神”一直在延续、在发展。特别是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西店镇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手电筒企业充分发挥优势,开拓“一带一路”市场,深入推进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合作。目前,西店手电筒产业外向度达到60%以上。

“我们拥有本地的市场、劳动力等各类成本优势,同时,镇里有大量手电筒相关产业的上下游供应商,还有强大的基础生产线支持,能保证手电筒产品快速走出去,及时交货,抓住市场热点。”邬双海说。

西店手电筒企业在强化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根据“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不同需求,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如协生公司针对中东地区电力设施不完善、经常断电的情况,研发了一款自带太阳能板的手电筒,一经推出订单就纷至沓来。

“我们现在不仅卖产品,还要卖服务。”洪永强说,协生除了设计生产手电筒产品以外,还接受定制化服务,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产品方案和市场销售方案。“不久前,我们与迪拜客户合作,通过当地市场调查,了解了目标消费群体对手电筒外观、性能和功能上的需求后,一周之内就提供了20多套产品方案,最终客户选择了其中7套作为产品生产推出,受到了当地消费者的欢迎。”洪永强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个性化定制案例占公司产品比重越来越高,目前已达到50%左右。

眼下,洪永强正打算动身前往柬埔寨做市场调查,进一步拓展东南亚市场。“‘一带一路’建设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市场,我们要抓住机遇,把西店的手电筒产品和服务卖到世界更多的地方去!”洪永强说。

来源:宁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