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引幽步 酌茗开静筵——慕轼雅社甲辰端阳首期西溪茶会纪实
宁波
宁波 > 乐游宁波 > 正文

焚香引幽步 酌茗开静筵——慕轼雅社甲辰端阳首期西溪茶会纪实

图片

6月8日下午,西溪十八坞的将军山麓径山书院西溪分院,由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苏东坡文化艺术专委会主任、慕轼雅社创始人兼社长鲍志成全案策划编导的“西溪茶会”悠然启幕。杭州市政府原市长、市政协原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慕轼雅社名誉社长孙忠焕先生应邀欣然莅临,部分专委会委员、雅社理事和嘉宾翩然而至,共赴一场风雅流芳、禅意趣生的宋韵东坡茶会。

图片

堂虽不大,却布局布置精当,桌椅茶器井然,满堂洋溢着宋风雅韵。墨书大字“明月堂”匾分外醒目,昭示其“茶禅一味”、其来有自的禅茶文化历史渊源,出自名家手笔的苏东坡水墨画本造像墙饰,点化了此地此人与这位偶像级全民男神“千古一人”的深厚情缘!而青碧山水“千里江山图”屏风、正壁居中张挂的“西溪茶会”LOGO招牌,龙头筇竹杖悬挂的晒金万年红“西溪茶会”墨本茶幌,百五十余年的日本朱漆金彩“天目盏”及木胎大漆“天目台”,苏作精工典雅的红木琴案琴凳,苍翠欲滴的仿生修篁翠竹,茶台茶几琴案上造型各异、独具意蕴的应时插花,乃至女嘉宾、小茶童衣袂飘然的精致宋服妆容,都无声地诠释着“宋韵”的底色神韵!

图片

入口处侧立的写生画架上,张贴着一张茶榜《今日话题》,上面写着两个本期茶会的“话头”,其一,茶文化何来?是喝出来的吗?其二,何为“禅茶一味”?“佛法在茶汤里”吗?开宗明义、直接了当点明了本次茶会主题。而这两个话头内含的旨意,都直指当下“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茶文化重大命题——茶文化究竟是什么?茶文化的主体是什么?弘扬茶文化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如何“以文化之”?而这些问题,恰恰已为今日赴会的首期嘉宾深刻思考,并业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茶文化的知与行》《一片树叶的“以文化之”》所回答!

图片

图片

正当总策划兼主持人带领手持【西溪茶会】【相见欢】招牌的宋服茶童前往迎接贵宾到来时,孙忠焕名誉社长已健步走来,在院门口走廊上迎面相逢。亲切随和的老市长未及受揖礼相迎,就步入院内,朗声向大家问好致意,明月堂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图片

寒暄过后,鲍志成向大家介绍了举办西溪茶会的缘起和宗旨以及筹备情况,并特意说明仿照禅院茶会以茶参禅设计的“两个话头”的用意,表示准备仓促、资源不足,今天的茶会只是一次实验性的创新茶会,旨在以茶为媒,传承文化,交流学术,激发思想,探索转化创新之路。

图片

图片

图片

接着举行了简短而富有仪式感的颁发聘书仪式。主持人代表慕轼雅社首先向“老市长”孙忠焕先生颁发了“名誉社长”聘书,感谢他多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市长”高兴地接受了聘书,并合影留念。为了节省时间,主持人邀请现场其他委员、理事上前,排成一队,依次颁发聘书。“老市长”见状说:“要一个一个来,这样才庄重,有仪式感。”大家听了都欢声大笑起来,于是就听“老市长”指示,逐个颁发聘书,逐一加以简短介绍,把聘任仪式和介绍环节结合在一起。仪式结束后,大家在“明月堂”匾前合影留念。

琴声、笑声、掌声交织,花香、茶香、墨香融合。明月堂里洋溢着亲和谐乐的气息,为茶会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序幕。

茶会开始前,策划设计人就西溪茶会的内容形式、流程环节、风格特征等作了说明,并展示了有关器具及用途,并聚焦“今日话题”,邀请孙忠焕名誉社长为大家作破题开示。在热烈的掌声中,“老市长”满面春风,侃侃而谈。

图片

首先,真正的文化并非一般意义的知识,而是博古通今、自成体系的思想。文化的根本是思想,文本、书本得来的是知识,通过自己体验、体会、体悟的,才是思想、才是文化。知识、文化是有层次的,知识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不是真正的文化,通过体悟而融会贯通古今中外、自成一体的,才是思想。诚如当代儒学宗师马一浮先生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生命所系实在于文化。所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

其次,中华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实际上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个经典案例。今天来参加这个茶会,是不是文化还不得而知,但一进来就感觉一个字:“雅”!这么多仪式感,让人耳目一新。这么多来宾,听了介绍,都是学有专长的文雅之士。这样雅的活动,随着社会生活品质的提高,有钱有闲有品位的人越来越多,这种风雅的活动是有社会需求的。文化情怀是要有物质前提和经济条件的,玩茶文化也是如此。

茶文化简而言之,也分为两个层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对应的也就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者的总和就是茶文化。物质文明就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器”,精神文明就是看不到摸不着但可以感受得到的“道”。如果把饮茶乃至茶艺表演当作生发茶文化的全部,未免太过简单了!饮茶文化只不过是茶文化最初级的表现,或者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或形态。只懂得泡茶、喝茶,懂得茶知识,谈不上是真正有茶文化。

文化的根本是文治教化,茶文化起码要有社会教化作用,让不喝茶的人也能受到茶文化的教化影响。要把茶文化说清楚,你必须有文化,要把文化是什么概念、包括那些内容说清楚,但现在说茶文化头头是道,但其实还是没弄清楚,茶文化界缺少有文化功底或文科功底的人,缺乏静下心来对此问题加以深入思考研究的人。不能心浮气躁地把茶文化当作一个托,用来卖茶而已。茶商业、茶产业包括茶文创,形成了经世济民的茶经济,但也不能说这些就是茶文化本身。

茶文化不仅仅是喝出来的,也不仅仅是卖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文化人“玩”出来的,思想家想出来的。茶从一片树叶变成一种文化,就是一片树叶的“文以化之”。茶文化的主体是我们“人”,只有人尤其是文人雅士把茶“玩到极致”,才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余秋雨先生曾说,世界上可饮用的东西很多,但经不起品味、经不起玩的,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玩到极致玩出来的。这里的玩,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东坡先生是儒释道的大家,一切自在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适合自己、符合自身条件的,就是最好的。

图片

第三,茶文化的构成凝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和人生智慧。首先这是茶的本质所决定的,从神农尝百草解毒开始,以后有了汤饮、药饮、食饮,古巴蜀人早在秦人入川之前就有了茗饮习俗,已经有2000多年了。现在茶科学研究,茶叶有几百上千种化合物,茶多酚、儿茶素使人心情和悦。饮茶使人和谐平和,喝酒容易使人热情奔放,激动躁动,容易糊涂,这就是茶物质决定的。

其次,历朝历代士大夫、文人墨客们根据自身需要爱好饮茶,通过发挥想象力,赋予茶人格化,使喝茶雅起来,由此不断赋予茶丰富内涵。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一是茶上善若水,无我无为,甘愿牺牲自己,奉献于人;二是泡茶无非一浮一沉,浮沉之间,给人的启示就是做人要不怕滚水烫,如人生沉浮上下,浮在顺境,沉到谷底,人就是要在这样的磨炼中才能成长。不要顺了翘尾巴,谷底了垂头丧气,这样你永远不可能成才。三是喝茶就是拿起放下,一拿一放两个动作,但在之前要焙茶、烧水、温杯、润茶等过程,没有这些复杂艰辛的过程,你怎么拿得起、放得下?没有这种淡定、大度、豁达,该放下的放不下,心力交瘁,自己倒霉,自欺欺人,只会庸庸碌碌一辈子,被人家看不起,甚至被踩在脚下。做人不就是这样,失败了再来,不要纠结,重新来过,不就是拿得起放得下!四是茶一苦一甜,茶苦不留口,细细品味,回甘甜。做人也是一样,好茶先苦后甜,做人也要先吃苦才能取得成功。行百里者半九十,坚持不到最后,就前功尽弃。凡事坚持到底难啊!喝茶也无非这么一个过程。总书记在布鲁塞尔演讲中说“品茶品味品人生”,就包含着这四层意思在里面,无我牺牲精神,做事经得起磨炼,做人拿得起放得下不纠结,凡事都有苦有甜,吃得了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此等等,构成了茶的精神文化,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图片

第四,茶文化不完全是文化人、思想家创造的,而是全社会共同创造的。确实,文化人、思想家创造了精神文明,但世上之事,往往始于小民发明,成于文人雅士。社会上无意中发现、感性认识的事物,经过文人雅士上升为理性的、更理性的思想文化。就像今天鲍老师这种茶会形式,如果大家都说好,社会上也说好,精英文化被社会所认识、认同并仿效,传之于社会,成为大众文化,由此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创造出各自的茶文化形态。陆羽《茶经》概而言之,两层意思,一是茶这种树上的芽和嫩叶称为茶,二是用这种芽和嫩叶做成的茶汤叫做茶。现在茶是个多义词,种茶、采茶、喝茶,茶健康、茶休闲、茶文旅,茶礼、茶艺、茶道,包括事茶、茶产业、新茶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有的新茶饮,里面根本没有一点茶的元素,茶已经成为汤饮的代名词。这就是全社会与时俱进,共同参与创造的茶文化新形态,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图片

第五,茶文化“知行合一”,“知”就是“致良知”,“行”就是“事上磨”。茶具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事关一二三产业。茶与文化亲和泛在,无所不在、无事不有,具有普遍性、社会化特征。茶与文化艺术交融,几乎与任何文化艺术都可产生关系,具有艺术性、生活化禀赋。因此,茶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王阳明的心学正是当代茶人复兴茶文化、振兴茶经济的思想武器。这也正是“老市长”深度思考,著作《茶文化的知与行》一书,提出系列新论的核心要义和时代价值之所在。他说,茶文化要“知行合一”,“知”就是“致良知”,“行”就是“事上磨”。搞茶文化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果瞎忽悠就不是“致良知”。自欺欺人,欺骗社会,就会失去文化的正能量;把茶文化这一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仅仅当作喝茶文化,就太局限了;把奢华的东西当作文化来弘扬是危险的,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在奢华中振兴的;我们要复兴中华茶文化,你靠奢华能成功吗?!

茶是怎么成为雅文化的?是诗人写诗吟诵出来的。李白既是酒仙,也是茶人,写过茶诗。有人查考1000多位宋朝诗人写有4890多首茶诗,不得了啊!诗歌的影响力就是大!大家传颂的是诗歌,是当年的历史记录,茶因此也雅了,可追寻到考古难以企及的史实。

图片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茶文化也要“致良知”。从不懂到懂茶文化,就是一种“致良知”;懂了以后要竭力推广“茶为国饮”,要“致良知”;要清除茶界的“圈子文化”“忽悠文化”,要有良知吧!所以王阳明讲什么叫“致良知”,贵在当下做,工作是修行的最好场所。做什么,修什么,人生就是这样修炼出来的!当下、及时有良知在做,就是在修炼。人生本就是一场修炼。

说到禅茶,必须有禅意在里面,在那个场合喝到的茶才是禅茶,而不是庙里种的茶、和尚采的茶就是禅茶!赵朴初先生说,不是“禅茶一味”,应该是“茶禅一味”。赵州和尚的“吃茶去”,说的就是“茶禅一味”。茶串联起想象的念头,茶与禅都既是动词,也是名词,交叉互用,合为一体。所谓的“一味”就是“知行合一”,合一就是一味,就是融合。我的禅心、心境、意念与当下喝茶的环境契合,喝的就是禅茶。不要以为和尚泡的就是禅茶,庙里卖的就是禅茶,怎么可能呢?!禅是一种境界,需要去修炼!

“老市长”的讲话站得高看得远,具有大历史观、大文化观,既有深刻的思想理论,又有转化的实践路径,思维敏捷,如天马行空,思路活跃,甩得远收得回,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深受教益,启发良多。尤其难能可贵、令人敬佩的是,他作为一位改革开放关键时期,为杭州城市建设、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老领导,在离开政府领导岗位兼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的十多年间,从不喝茶到爱上喝茶,从不怎么懂茶到成为茶文化的研究者,就当代茶文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孜孜以求,数易其稿,撰著出版了《茶文化的知与行》一书,成为指导引领未来茶文化发展的具有思想性的理论著作,超越了许多茶文化学者以茶论茶的局限,突破了茶文化知识层面的复述,上升到思想理论与实践探索高度统一的维度!

“参话头”“斗机锋”是禅院茶会的本质追求和核心要义。唐朝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无数人千百年来怎么参都参不透、悟不了,却激励了一代一代学僧高士追求觉悟得道、明心见性的修持人生,蔚然成为中华禅茶文化的优良传统。西溪茶会秉承这一根本宗旨,传承这一优良传统,在茶会过程中随机应发,抓住话题,问答诘辩,互动交流,相互开启智慧之旅。

众所周知,在日本茶道界盛传一则公案:一日,被后世尊为日本茶道“开山祖”的村田珠光,在京都大德寺用自己喜爱的茶碗点好茶,捧起来正准备喝的时候,他的老师一休宗纯(即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一休的原型)突然举起铁如意棒大喝一声,将村田珠光手里的茶碗打得粉碎,茶汤泼洒一地,顿时清香四溢。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棒喝”,村田珠光丝毫不动声色,泰然自若地说:“柳绿桃红”。一休宗纯对村田珠光这种深邃高远、超然物外的茶境给予高度赞赏。后来,他把自己珍藏的大宋高僧圆悟克勤颁给弟子、日僧虎丘绍隆的“印可状”墨迹,传给村田珠光,作为参禅了悟的认可和茶道传承的信物(改革开放后国内茶界有人误传此状为“禅茶一味”四字真诀,其实是师父传授法统于弟子的印信,类似毕业证书)。

从此以后,村田珠光将这幅体现禅茶一味意境的法宝悬挂在茶室的壁龛上,终日仰怀禅意,专心点茶,终于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创立了日本茶道的最初形式“草庵茶”,并做了室町时代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的茶道老师,改革当时流行的“书院茶会”“云脚茶会”“淋汗茶会”“斗茶会”等,创立了“日本茶道”。

图片

因为这则“柳绿桃红”的典故,与国内茶文化界有学者认为“茶文化是喝出来的”的说法相类似,“佛法存于茶汤”也成为“禅茶一味”的直白解读。事实上,村田珠光的“柳绿桃红”,只是脱口而出的“当下一念”,契合禅宗修持中的“应机接物”之说,固然可谓富有深刻而玄奥的“禅意”甚至“佛法”。从发生机理来说,也许茶盏被打碎在地后,茶汤泼洒散发出来的茶香,让村田珠光脑海里或潜意识中浮现出一幅桃红柳绿的春天意境,当即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因为茶就是春天的恩赐,“柳绿桃红”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性风物。

然而,终日枯坐、冥思苦想得出的“佛法存于茶汤”,恰恰是村田珠光执念于“佛法”之念、执着于“茶汤”之相的体现,这说明他“执念”太重,并没有“破相”,尚未悟得“真如”。诚然,从修持实践和方法而言,饮茶是良好的媒介,其主要作用是提神醒脑,防止瞌睡昏聩。如果真的通过饮茶得了道,那茶不过是借助的工具或修持的途径而已。既“玄妙”又“无边”的“佛法”,归根结底是“心法”,存于慧光乍现的当下一念,而绝不可能是在“茶汤”里。主持人据此诘问:如果“佛法存于茶汤”的逻辑成立,那岂不是不用苦心孤诣地修行,天天喝茶就可“得道成佛”了?!如果喝茶就可“得道成佛”,那还要丛林何用、修行作甚?!

图片

为了激发大家的兴趣,主持人当即提出“你今来何为?”的话头,众人或答“来参加茶会”,或答“以茶会友”,或答“来喝杯茶”,都执念于“茶会”而着了相。主持人认为“貌似都对,实非全对”,但“看话禅”“斗机锋”只有当下会心一念,没有标准答案。他当即说偈道:“茶会非会,酌茗闻香。一期一会,宇宙洪荒。”众或愕然。

主持人又问:“你怎么来的?”众中或答“自驾车来”,或答“坐地铁来”,或答“走路来”,皆执念于相。有汤红云女史答“乘月而来”,主持人评“很有诗意,也不失浪漫,但少禅意”。他当即说偈道:“来即去,去即来,来来去去日月转。一来一去生死了,三生往还一念间。”众皆默然。“老市长”淡然一笑,手指茶盏道:“这道是禅茶了!”宾主会心一笑,举盏颔首致意,吃茶而罢。

茶会时值甲辰端阳佳节,雅社理事、新增副秘书长肖君女士特备茶粽为礼,深得欢喜。而社员社友展示菖蒲、演艺琴曲,不仅应景时令,而且增色添彩。

图片

图片

菖蒲被誉为“端午节的仙草”,民间有挂艾草、悬菖蒲的习俗。菖蒲本属一种草类,却一身兼药草、雅草、灵草、神草“四德”。苏东坡对菖蒲身怀奇质却不为人所用,甘处幽谷清溪,委身泉石之根,俨然有出尘之姿十分钟爱。他在每一次遇到人生转折点时都与菖蒲作伴,视同“知己”,一生为蒲草作诗三十几首,称赞菖蒲为“千岁灵物”,为其捡石头、蓄清水,独创菖蒲养殖的“附石法”,可谓一株蒲草映照出了他一生的际遇。

图片

慕轼雅社社员徐凯是“菖蒲迷”,也是“东坡粉”,他种植菖蒲三十多年,在杭州钱塘江边自辟菖蒲园,精心培育名贵菖蒲,名之曰“东坡草”。端午节前夕,他欣然赴会,携来三盆他心中的“尤物”,在台桌上展陈,供大家欣赏。茶会上,自称“草民”一枚的他,为大家讲述了自己种植菖蒲的心路历程。小小蒲草,大雅之物,代表的正是苏东坡真善美兼具的君子人格,越挫越自在的顽强生命力,大道至简、越简单越快乐的人生哲学。 ( 来源:慕轼雅社 叶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