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莱昂·波特斯坦执棒,成功首演马勒七
宁波
宁波 > 体育娱乐 > 正文

回顾 | 莱昂·波特斯坦执棒,成功首演马勒七

6月15日晚,宁波交响乐团在世界级指挥家、美国巴德学院校长莱昂·波特斯坦执棒下,成功首演了马勒第七交响曲。

图片

马勒是一位充满理想与幻想的作曲家,其音乐流露出对自然、生命与人类的深切热爱。作为这个时代中最引人注目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对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他的作品规模宏大,技巧难度极高,尤其第七交响曲,更是以其繁琐复杂的难度令诸多音乐家怯步。俄罗斯“指挥沙皇”捷吉耶夫曾坦言,即便是指挥过那么多的作品,马七仍是他视为畏途的一部,“它会让你累得脱一层皮”。这让本场音乐会在开演前便备受瞩目与期待。

图片

音乐会伊始,庄严而徐缓的序奏便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弦。在木管与弦乐奏出的葬礼进行曲节奏中,上低音号吹响了序奏的主题,如同大自然的怒吼,预示着夜幕的降临。

图片

第二乐章以悠扬的C大调华丽登场,两把圆号如诗人般对话,为序奏增色不少。而乐章的主部,则以温和的行板轻轻展开,如同夜晚的宁静与美好在音符间悄然绽放。

图片

幻影般的第三乐章,小提琴在冷寂的节奏中跳舞似地出现片断性旋律,双簧管在中段奏出明朗的旋律,随后又转为怪异的旋律,为整个乐章增添了神秘和诡异的氛围。

图片

图片

第七交响曲因第二、四乐章被冠以“夜曲”的标题而被称为“夜之歌“。尤其在第四乐章中,马勒展现了他颇为“小资”的情调,他以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独奏片段,加之弦乐四重奏、木管重奏等形式的填充,将“夜曲”的幽静、甜美、柔和尽情表现出来,除常规乐器外,马勒在此处还增加了古典吉他和曼陀林(演奏小夜曲的标准乐器),它们与竖琴的点点拨奏相结合,营造出独属于夜晚的浪漫气息,颇有一种尘世之外的美妙。

图片

辉煌的终乐章,在定音鼓独奏引领下展开,如同黎明的第一缕曙光划破夜空。紧接着,圆号与小号合力奏出雄浑的回旋曲主题,与一乐章的首个主题相互呼应,象征着夜晚与白昼的轮回交替。

图片

犹如葬礼进行曲的开端,色彩幽暗的「夜之歌」,中段奇怪的圆舞曲,以及辉煌曙光的结尾,该曲以夜晚(黑暗)到白天(光明)为线索展开,在乐队的全情投入下,焕发出“正能量”的宏大音响。弦乐的下弓整齐划一,充满了活力与激情,管乐声部则展现出了深厚的默契与精湛的技巧。它们不遗余力地交织出千变万化的音色,仿佛在竞技场上奋勇争先,彼此竞奏,共同编织出一幅壮丽的音乐画卷。

图片

一首作品就是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是由听众自己去理解。正如波特斯坦开演前向观众做的简短导赏:“你可以把今晚的音乐会当成一场没有画面的电影,你是内容的创造者。”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不同的感触与理解。昨晚的“电影创造者们”以长达三分钟的掌声,表达了对这部极少上演的作品的赞誉和喜爱。

图片

本场指挥莱昂·波特斯坦23岁就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大学校长,至今他已经在巴德学院担任了近五十年的校长。除巴德学院校长外,他还有很多学术和社会身份:历史学家、指挥家、教授、公共知识分子、作家等,在各个领域皆成就斐然。

图片

作为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指挥家,波特斯坦在职业生涯中始终致力于重新演绎经典作品中的遗珠,使其重放光芒。从2018年马勒第六交响曲的震撼上演,到如今的马勒第七交响曲的华丽呈现,波特斯坦为宁波的观众带来了两部堪称史诗级的大部头作品。他的指挥才华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使得这两部交响曲在他的引领下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图片

至此,2023-2024音乐季也走到了尾声,6月29日即将迎来本乐季闭幕音乐会《贾尼·斯基基》音乐会版歌剧,许忠执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