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加快推进现代化水网建设
宁波
宁波 > 凤眼观甬 > 正文

宁波市加快推进现代化水网建设

自动播放

6月19日下午,宁波市加快推进现代化水网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举行,发布会现场邀请了宁波市水利局、市水务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宁波市加快推进现代化水网建设

近年来,宁波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围绕建设“一城一水一网”总目标稳步推进市级水网建设,着力打造现代水网市域样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近日,水利部在宁波召开加快市级水网建设现场推进会,向全国各地介绍推广了市级水网建设的“宁波做法”宁波市级水网如何构建?建设进展如何?市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史俊伟从以下三方面为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一、宁波市现代化水网建设主要举措

宁波作为承接国家和省级水网建设任务的重要节点,始终把水资源放在全局和战略的重要位置,以构建“市域一体、安全可靠、互调互济、集约高效、调控有力、绿色智能、融合创新”的现代化水网为目标,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系统谋划。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水网建设作为深化“千万工程”和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重要内容写入市委全会报告,并纳入对区(县、市)党委政府年度考核、督查和激励的重要内容。市委高规格召开水利高质量发展大会,市政府第一时间召开水网建设推进会,部署构建“宁波大水网”。

二是统筹规划。完善水利综合规划体系,编制《甬江流域防洪治涝规划》《宁波市水资源节约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等,至2035年,总体谋划九大类158个工程、总投资 3000亿元。强化省、市、县三级水网规划的衔接,市级水网规划全面承接省规划的浙东水资源配置通道等重大项目。截至5月底,县(市)都已完成水网规划工作。

三是纵深推进。宁波市政府与浙江省水利厅签订水利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印发《甬江流域防洪治涝十大工程实施方案》,省、市协同全面提升重点流域治理和防洪减灾能力。制定《宁波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及项目清单。全面压实110个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并依托市重大项目“1245”决策机制,强化项目统筹协调,目前重点项目开工率达80%。

二、宁波市现代化水网建设主要成效

(一)高品质供水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供水主干道建设,建成水库群联网工程、市区供水联网工程和钦寸水库等境外引水工程,有效保障了近年来连续千旱期间的供水安全。全市城镇供水能力达到540万吨/日,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达95%以上,城乡同质化供水覆盖率达到98%,形成了多源互联、城乡一体的供水网络框架。

(二)高标准安澜防洪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流域高速分洪水路,通过全线拓宽河道和建设梯级强排泵站,实现高速快排、流域分洪功能,目前流域东、西、北三条分洪通道已打通。已建成的水库预泄设施、高标准江海堤防工程、沿江大流量强排工程,在近年来超强台风暴雨预防应对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核心区防洪能力提升到200年一遇。

(三)高水平幸福河湖体系建设。实施引水活水、生态修复、亲水宜居、文化塑建、惠民共富等幸福河湖“八大工程”建设,构建“十廊百河千村”全域幸福河湖总体格局,提升水网多功能融合水平。目前,全市已建成高品质水美乡村20个,滨水绿道1100公里,发布首批11条幸福河湖精品线,城乡居民亲水圈覆盖率达83.4%。

三、宁波市现代化水网建设改革创新亮点

一是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在完成“原水、制水、供水、净水、再生水”等全链条管理的基础上,构建上下一体贯通的水务管理模式。同时,组建市水务环境集团,积极推行投建管运一体化,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国债,推进水网工程融资需求和信贷资源精准对接,2023年全市水利金融信贷及企业自筹资金占比超过 70%。

二是迭代数字孪生水利建设。顺利完成数字李生甬江流域、数字李生周-皎梯级水库等部试点任务,建设成果为“梅花”“杜苏芮”等台风防御提供了有力支撑。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水网,通过水资源优化调配模型,实现城区多水源到多用户的精细化调度,提升水资源精准调配、丰枯调剂的能力。

三是推进水利工程管理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宁波市水库工程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的基础优势,全国现代化水库运管试点建设成效初显。以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把再生水纳入水资源配置体系,将再生水管网纳入城市综合管廊建设。

下一步,宁波市将以加快推进市级水网建设为主抓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江河战略”,压实责任,切实强化担当,改革创新,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水利保障和支撑。

答记者问

图片

近日,水利部在宁波召开了“加快市级水网建设现场推进会”,根据会议精神,下一步,宁波在持续推进现代化水网建设方面,有哪些打算?

史俊伟:宁波市级水网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精神的具体行动,更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将以市级水网建设为契机,持续深化现代化水网建设,下步将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谋划水网建设重大项目。按照“三江四路六通道十枢纽”宁波水网总体格局,加快构建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强省市县三级水网互联互通,深化开展甬江流域南排通道工程前期,省市联动开展浙东水资源配置通道规划方案研究。在供水体系、防洪体系、河湖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完善排水网体系建设。积极向上对接,争取将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级规划和实施方案,推动宁波项目早日落地实施。

二是加快水网骨干工程建设。抢抓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机遇,全面压实110个水网重点项目建设任务,积极推进“两纵四横”供水主干道建设,加快推进清溪、柏坑等水库建设,提速水库群东西线联通工程,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打造“南水北调、东西互济、三源联网、分质分供”的供水保障体系;以甬江流域系统治理为重点,加快西岙水库前期研究,打通姚江北排二通道工程,加固提升下姚江堤防,全面提升城市核心区防洪标准,建成“蓄泄兼筹、高速分洪、高标防御、高效强排”安澜防洪体系;提升水网多功能融合水平,全域开展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清水环通等清水活水工程,新建栎社、鄞东等净化水厂,打造“河湖安澜、生态宜居、和谐富足、全民共享”的幸福河湖体系。

三是建设水网管理支撑体系。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市县水网建设,水务一体化改革延伸至县市,充分发挥水务企业作用,推进投建管运一体化管理。加快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一体化推进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和数字孪生工程建设,提升水利行业精确、精细、精准的管理能力。改革水利工程管理机制,提升水网调度管理水平,强化水网建设质量管理,促进水网多功能融合,全面提升水网管理支撑体系。

图片

近年来,宁波市始终坚持“项目为王”支撑水网建设,水利年度投资长期保持全国、全省前列。宁波是如何抓项目促投资的?具体有哪些硬招、实招?

吕振江:近年来,宁波市水利投资持续发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刷新进度条,发挥了重大项目稳投资的“压舱石”作用,为构建现代化水网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抓项目促投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建立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市水利局成立了推前期、抓项目、促投资工作专班,全方位向区(县、市)及建设单位提供项目咨询服务,积极帮助其解决重大项目前期及建设中涉及的用地、规划,工程技术等各类难题。同时,各区(县、市)水利部门全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制定“一项一策”方案,全面细化各个前期工作节点,有力推动项目建设进度。

二是积极争取土地要素保障。为统筹做好全市重大水利项目的土地保障工作,市水利局与市资规局、市发改委等部门一起努力,针对用地审批环节的难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紧扣最新政策,优化工作流程,积极向上对接。成功将余姚北排一二通道、海曙沿山干河、宁海海塘安澜等8个重大水利项目纳入国家用地保障重大项目库,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土地指标问题。

三是有力强化资金要素保障。用足用好增发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支持政策,推动一批符合支持方向、条件成熟、质量较高的水网骨干工程纳入国债项目。今年成功争取到国债资金34.6亿元,这个额度超过了近十年国家安排给宁波的中央水利财政资金的总额,有力缓解了我市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的资金压力。

图片

宁波大水网在建的代表性工程有哪些,这些项目竣工之后,会给甬城市民带来怎样的改变?

杨钻:宁波一直致力于打造现代化水网市域样板,围绕构建“南水北调、东西互济、三源联网、分质分供”的供水保障体系,市水务环境集团全力推进以下三个大水网在建工程。

一是加速推进水库群东西线联通工程。东西线联通工程是省、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也是宁波水网“两纵四横”水资源配置格局中“四横”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线总长约40.5千米,其中隧洞长度约31千米,目前正采用全市水利行业中首次应用的TBM法(隧道掘进机施工法)加快掘进施工。该工程设计输水规模为40万方/天,工程建成后,可有效增加水资源空间调配能力,满足我市东部300多万群众优质供水需求,切实提高东部地区供水量和应急供水能力。

二是多点启动再生水入廊工程。为了破解城市水资源紧缺难题,宁波首次将再生水纳入城市综合管廊,创新构建以“综合管廊+再生水管道+城市河网”联网联供联调的集约化再生水配置模式。整体项目依托市区地下综合管廊,敷设再生水管道约83公里,项目完工后,再生水环网最大输送能力将达到60-80万方/天。近期,长丰、福明、栎社三座净化水厂与综合管廊联通工程将陆续开工建设,项目完工后,再生水输配网络将趋向完善,可以进一步提升水环境治理效果,扩大市政杂用等应用场景的覆盖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的周围会出现更多更为便捷的再生水洗车点,欣赏到更多更美的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亲水风光。

三是优质打造工业供水建设工程。集团加大再生水工业化利用,全面推进岚山净化水厂“双膜”扩建、第二工业水厂再生水输配管道等建设工程。特别是我市首座以再生水为补充及备用水源的第二工业水厂,采用分散式取水方式,设河网水和再生水两路水源,形成“双重保障”。该工程项目总投资24.41亿元,设计日供水能力50万吨,项目完工后,加上已有姚江水厂,我市大工业水厂总日供水能力将达到120万吨,能够有效解决目前大工业供水单一水源、单一水厂的现状。预计到2025年,集团再生水的工业化利用将为我市置换出近1亿吨/年的优质水源,相当于节省出3个东钱湖的水量,能有效缓解城市供水压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可循环化利用的水资源保障。

目前,宁波已经进入梅汛期,即将迎来主汛期,我市梅汛和主汛形势如何,怎么应对?

吕振江:今年6月9日省气象台宣布入梅,入梅后我市已遭遇两轮降雨,过程雨量111毫米,呈南多北少分布,全市汛情总体平稳。目前全市34座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为8.09亿立方米,蓄水率为68%,较入梅时增蓄7000万立方米,较多年平均仍偏少7%。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我市梅雨总量在200-250毫米,接近常年略偏少,梅汛结束后高温和台风交替影响,预计影响我市的台风个数接近常年,可能有1~2个台风严重影响我市,台风影响程度比去年重。

针对梅汛和接下来的主汛期,在加快推进防洪排涝重大项目建设,夯实洪涝防御硬件基础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

一是全面落实水利工程安全度汛措施。完成806项水库、水闸、泵站等水利工程的控制运用计划或度汛方案报批工作,落实公布1017项水利工程安全管理责任人,对136项存在度汛风险的病险水库山塘、堤防海塘薄弱段等全部建立风险管控清单,“一点一策”落实应急措施。开展多轮问题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以全链条闭环落实机制,推动问题清单化销号清零。健全流域防洪调度全过程统一管理机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通过实操演练和桌面推演,提高应对能力特别是超标准洪涝灾害的应急能力。

二是全面提升水利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围绕测得到、报得准、调得好,进一步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设。深化水利与气象的数据共享、联合预警协同机制,研发面向大中型水库调度、小流域山洪防御的气象降雨网格数值预报专项产品。新改建水文测站31处,加密雨情监测点44个,对563套与山洪灾害防御相关联的雨量站遥测终端实施时效性改造。优化流域洪水预报算法,应用甬江流域数字孪生平台开展洪水演进预报预演,全面提升基于复杂水网的水库群、闸泵群多目标一体化联合调度水平。

三是全面强化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加强全市小流域山洪灾害风险底数动态排查,将678个重点村落的18304个风险人口纳入山洪防御平台一屏管控。按照全覆盖要求开展声光电一体式现地预警设备建设,有效形成预报预警、监测预警、现地预警互为补充的多方式递进式山洪灾害预警体系。同时,严格落实高等级预警时市直达乡镇责任人、县直达村级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通过及时警示、提前撤避,严防人员伤亡。

下一步,将持续增强防汛敏感性,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汛情的不确定性,保障全市度汛安全。

高温季节即将到来,每年高温供水都是严峻的考验,请问供水部门将用一些什么措施安稳度过“紧张期”?

杨钻:近期,随着气温的不断提高,整个城市的需水量也在逐步攀升。6月份以来,中心城区的平均日供水量为141万吨,最高日供水量为149万吨。近几年,集团的供水区域和用户总量不断扩张,相应的供水量也呈现逐年增长,预计今年旺季供水期间最高日供水量可能创下历史新高,峰值可能超过175万吨/日。

根据市水利局数据显示,当前主供城区水库总蓄水量约4.34亿方,占正常库容的60.4%。经过测算,即使在天气非常热的极端情况下,当前的蓄水量也能够维持小半年。此外,在保障供水方面,市水务环境集团会根据后续蓄供水情况,动态优化水资源调度、平衡东西线水源,强化供水生产全流程管理,即便真的出现水源不足的情况,也会优先保障居民用户的正常用水。所以今年夏天用水不用过度担心,但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节约用水。

在旺季供水来临前,已经提前完成水厂、泵房、管线等重要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针对市政管网压力较低的区域,通过增设小型移动泵站,解决部分小区顶楼用户高峰期用水紧张的情况。市民朋友如果有任何用水问题,可以拨打24小时清泉热线96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