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场演出,看何以“甬”唱不衰
宁波
宁波 > 热点资讯 > 正文

从一场演出,看何以“甬”唱不衰

7月3日晚,北京。2024年“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的舞台,交由宁波市甬剧团“接力”。

从一场演出,看何以“甬”唱不衰

戏剧场的聚光灯如月光般“洒落”,舞台上的“柔石”穿越了时间的隧道,回到了那些青涩而充满激情的岁月……

自2022年首演以来,甬剧《柔石桥》便如一位不屈的旅者,从中国戏剧节的舞台,到国家大剧院的殿堂,一路跋涉,万里征途。在一次次地走进全国性的戏曲舞台后,这部代表着甬剧年轻力量的剧作,已然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从一场演出,看何以“甬”唱不衰

若将“镜头”进一步拉远,可以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部作品的成功。作为“天下第一团”和国家级非遗地方剧种,宁波甬剧从不满足于一隅之地自得其乐,以更开放的心态,在更大众化的平台,面对观众的期待。

扎根乡土,赓续经典

以“最宁波”的语言,讲述宁波故事,是甬剧《柔石桥》给出的生动范例,也是这一剧种扎根乡土、赓续经典的最好诠释。

舞台上,左联五烈士之一、宁波宁海籍革命家、作家“柔石”乡音浓郁,饱含深情。

从一场演出,看何以“甬”唱不衰

即便台下坐着不少并不了解甬剧,也并不熟悉宁波话的观众,依旧可以从主人公“柔石”的每一个转身,每一个眼神中,读懂他对信仰的坚守和对未来的期盼。

甬剧是从田头山歌、唱“新闻”的民间说唱艺术演变而来的地方剧种,所以相比程式化动作与技巧,它更贴近百姓的生活和情感。其独特的方言表达,关注现实的创作精神,使其始终牢牢把握着一方乡土的文化脉搏。

以甬剧《柔石桥》为例,从选题上看,柔石作为宁波革命作家,他的故事本身便承载着厚重的地方人文情怀,传承着宁波的“红色根脉”;而从艺术表达上,甬剧以其独特的方言唱腔和表演形式,更是将这位革命家的形象能够生动而深刻地呈现。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甬剧尤其注重、擅长用真实、细腻的描写去构建角色的内心世界。”宁波市甬剧团团长吴刚说,通过“雕琢”人物,与观众共情、共鸣,也是甬剧一直以来坚持的独特性所在。

从一场演出,看何以“甬”唱不衰

而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这段革命历史,《柔石桥》的主创团队走访了柔石的故乡,探访了柔石故居。

“以亲身体验为基础,去挖掘柔石先生身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情感,不仅可以确保人物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更是牢牢把握住了甬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特点——以情动人。”宁波市甬剧团秉持创新的前提在于守正,“若是没有‘老底子’的传统,后面的‘新’便很难存在。”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作为宁波地方传统戏剧,甬剧的发展历程,有辉煌篇章,也有险峻关隘。几百年间,几经革新。这种逐新而行,或者说向新求变,总是与时代的需要紧密相连。

“简单来说,就是要为观众呈现出‘当下感’。”宁波市演艺集团创研中心主任、编剧马凌姗在采访中讲道,甬剧《柔石桥》深入挖掘的是柔石先生的革命精神,但当代入到当下的普通人的生活,就会发现,无数个平凡的个体也都会于理想与现实中挣扎、纠结,也会有放弃与坚守,“在困境前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在每一个时代都会是需要的”。

不止如此,近几年在剧本的选择与复排过程中,宁波市甬剧团都是有针对性地去再次打磨更具现代意义的剧目。例如,一个多月前,在沉浸式小剧场重新创排的甬剧《风雨祠堂》。

“‘一部好戏就是人生的一面镜子’,《风雨祠堂》的内核,就是在探讨在金钱面前会暴露出怎样的人性,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底线,这个是不会‘过时’的。”甬剧《风雨祠堂》的导演曾在采访中讲道。

“这些剧作创排,从某种程度上更是对当代社会关切的一种回应与发声。从价值观念上的革新,才是吸引更多观众,让他们能够从中找到共鸣,理解并接受这一地方剧种的根源所在。”吴刚说。

除了对主题的宏观把握,在形式上,近几年甬剧也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与探索。

无论是以简约之力摒弃繁杂,独具匠心的舞美设计;还是在舞台后方,以柔石的字迹作作为纵向景观的点缀,创造视觉震撼……甬剧《柔石桥》都在摸索一种全新的、具有现代感的舞台表现形式。

从一场演出,看何以“甬”唱不衰

“当下的观众接收新事物越来越多,对艺术的认知和追求也是更大胆的。”宁波市甬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在剧中饰演柔石妻子吴素瑛的张尤佳表示,“我们在继承传统上吸收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希望给年轻观众耳目一新的戏曲体验。”

文艺作品永远是为时代“服务”。所以,无论是大型经典剧目的创排,还是在小剧场里热火朝天的沉浸式演出,宁波市甬剧团都在摸索,从立意定位、人物塑造、音乐编创,到舞美设计等多方面融入更多现代元素,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深度的思考,与当下时代“接轨”。

甬剧新篇,薪火相传

从老一辈的艺术家,到中坚力量的中生代,再到崭露头角的青年演员……舞台上,甬剧《柔石桥》几代传承人同台“飙戏”,尽显这一剧种的活力与潜力。

宁波市甬剧团优秀演员、主角柔石的饰演者苏醒表示,在拿到剧本得知自己担纲主演的第一反应非常受宠若惊,这承载了甬剧人的传承精神和培育新一代成长的坚定信念。

从一场演出,看何以“甬”唱不衰

“从这一部剧中新老交替的演出阵容,就可管窥甬剧团在人才梯队建设上的用心与成果。”吴刚介绍,自己是甬剧第七代传承人,在近几年的剧目创排、以及演出中,剧团开始更多地启用和扶持青年演员,将舞台交由第八代、第九代的年轻力量“接棒”。

在甬剧团,人才梯队建设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一方面,在演员培养上,剧团每隔几年便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以适应新形势下优秀传统文化对后备人才的需求。2016年,在宁波市教育局、原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支持下,宁波市演艺集团和宁波市文艺学校联合开设甬剧传承班,共招收学员26人。后又在宁波市委宣传部的重视扶持下,选送整班学员赴浙江省文艺学校大专学习。作为当代甬剧传承的最新一代,该班学员以第九代的身份现已正式入团,其中基本全部为“00后”的新生代。

从一场演出,看何以“甬”唱不衰

在近几年的探索中,宁波市甬剧团发现,人才引进既要保持“流量”,也要保证“留量”,还要提升质量。无论是组织专业培训、建立“导师带徒”的培养模式、还是一定程度的演出实践,都为提升甬剧演员的艺术水平和表演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院团还鼓励年轻人,用自己的创意、年轻的想法去为甬剧增色添彩。

近一段时间,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不少甬剧演员也纷纷开设个人账号,分享排练日常、演出心得,甚至与网友进行线上互动,用新的传播方式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为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新活力。

“作为第九代甬剧传承人,同时也是‘00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分享、传递给社交媒体上的年轻人,既然我可以爱上戏曲、爱上甬剧,那么很多人都可以。”第九代传承人李梦凡告诉记者,除了在小剧场版的《风雨祠堂》中担纲“大女主”外,自己还随团在《柔石桥》这样的大型剧目演出中磨练,“每一次都是尝试,也都是学习的过程”。

而另一方面,在主创团队的构建上,甬剧团也注重引入年轻的力量,以新的视角和创意为甬剧注入新的生命力。以《柔石桥》为例,导演吴佳斯、编剧马凌姗以及舞美、服装设计团队,都是年轻的新生代班底。从编剧、导演,到音乐编创等各个岗位,他们都带着对现代审美的敏锐,共同推动甬剧在艺术上的创新与突破。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既有传统底蕴,又充满现代活力的甬剧艺术团队。”吴刚说,“我们希望每一位成员都能在这个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为甬剧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文化焕新,大胆“破圈”

仔细观察,近几年,作为地方小剧种,宁波市甬剧团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破圈”之路,无论是在传统舞台上,赓续经典创作,还是以沉浸式小剧场为载体,探索年轻观众的新需求。这一地方剧种都力求在新的文化生态中占据一小片空间。

“要想‘破圈’,先要有圈。”宁波文旅会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宁波市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林红表示,这个圈要甬剧团上下去探索,绵绵发力、久久为功。

“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拒绝地方剧种‘画地为牢’的发展方式,建立足够的文化自信。”林红说,近几年,甬剧作为宁波本地的一张文化名片,即便在各大剧种争奇斗艳的全国性戏曲舞台,也从未失去自己的声音和特色。“通过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的艺术节、戏剧节,甬剧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戏曲艺术进行交流与碰撞,不仅展现了甬剧的独特魅力,更在交流中学习和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比如2023年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甬剧苏醒专场、再比如今年亮相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要在剧目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就要大胆‘走出去’,倾听更多专家的建议,了解更多观众的想法。”

另一方面,当下传统戏曲艺术不仅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大胆创新,更要发挥其作为乡音乡情的纽带作用。

甬剧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在推广和传承过程中,更要保持这一地方剧种与当地的生活、文化和历史紧密结合,使其成为连接宁波人与家乡情感的重要桥梁。       

(通讯员 吕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