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何以新生?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七千年河姆渡再次“上新”
宁波
宁波 > 凤眼观甬 > 正文

河姆渡,何以新生?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七千年河姆渡再次“上新”

自动播放

1973年,一片聚落遗址在四明山下赫然问世,实证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摇篮。半个世纪以来,围绕河姆渡文化的探索从未停止。从2022年底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立项,到如今建设全面推进,光耀七千年的河姆渡,将如何焕发新生?

7月12日上午,在河姆古渡畔,一场以“古渡新声 潮起东南”为主题的河姆渡文化实景体验之旅,串联起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活动的全程。

“河姆渡文化版图”持续扩大

51年前的那个夏天,雨季即将来临。当时的余姚县罗江公社组织村民建造排涝站,以提升当地的排涝抗洪能力。施工过程中,大量和泥土一起被“翻”上来的黑陶片和动物骨骼,预示着钱塘江以南史前考古的空白将被打破。经过省文管会专家们的试掘,河姆渡遗址真容初现。

河姆渡,何以新生?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七千年河姆渡再次“上新”

1973年下半年、1977年下半年,经浙江第一代文物考古工作者两次发掘,河姆渡遗址揭露面积2600多平方米,出土文物6700余件,另有大量的动植物遗存、人工栽培水稻和大片的木构建筑遗迹。这一石破天惊的新发现释放出重要讯息——作为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里程碑,河姆渡遗址生动再现了南方远古先民的生产、生活情景,为研究农业、畜牧、建筑、纺织、艺术和中国文明的起源、发展进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20世纪80年代末,宁绍地区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建设的第一个高潮期,河姆渡文化的遗址数量积累和研究深化阶段也由此开启。1993年5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落成;1999年6月,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展示区正式开放。

此后,田螺山、傅家山等遗址被一一发掘,为充实和完善河姆渡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例证。2013年,我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井头山遗址横空出世,将宁波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和文明发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基本探明了河姆渡文化的“祖源”问题。

河姆渡,何以新生?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七千年河姆渡再次“上新”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不断推进,“河姆渡文化版图”持续扩大。“这一切,都标志着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保护研究工作已逐步走向整体化、系统化的‘大河姆渡’时代,也汇聚成了我们建设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自信和底气。”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研究员、田螺山和井头山遗址考古领队孙国平说。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承载和重要内容。2022年,来自全国24个省份的93家申报单位历经材料审查、现场考核、专家评议、党组审定等流程,最终确定评定单位19家、立项单位32家。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立项,自此,河姆渡文化的保护、管理和利用迈入了新阶段。

“先民的一天”即将具象化

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坐落于四明山与翠屏山之间的姚江谷地,以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和鲻山遗址3个同属河姆渡文化的文保单位为核心,同时补充纳入井头山遗址、施岙遗址,以期打造具有文物保护、展示利用、价值传播、科研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的综合性特定功能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河姆渡,何以新生?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七千年河姆渡再次“上新”

根据规划,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一轴引领、两带推进、五点核心”为脉络,通过河姆渡文化阐释轴串联起遗址公园区域和河姆渡博物院,与大运河文化展示带、姚江滨水景观带相交错,形成整体文化架构,构建多维度展示体系。

建成后的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分为四大片区:河姆渡遗址区域,集中再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六七千年前的稻作农耕社会;田螺山聚落考古与稻作农业考古展示区,主要呈现新石器时代中期东南沿海依山傍水型聚落,以及江南最早的鱼米之乡特色;鲻山遗址区域,展示原真性自然环境与聚落布局;井头山遗址区域,阐释中国沿海地区海洋文化发端、沧海桑田的缩影、沿海文化与内陆文化的交汇。

率先“上马”的,是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区项目。记者从项目建设方宁波河姆渡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启动区地处河姆渡遗址区域,集文物保护、考古展示、研学教育、旅游服务、绿色生态于一体,总用地面积约45.36公顷,工程总投资估算为3.17亿元,计划于2025年底竣工。

河姆渡,何以新生?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七千年河姆渡再次“上新”

“根据现有遗迹分布,启动区规划设计了5个展示区,建成后,市民游客可以在这里开启跨越七千年的时光之旅,划桨驾舟,撵稻制陶,沉浸式体验河姆渡先民的一天。”公司董事长方定儿介绍,“文明的模样”“来自远古的稻谷”“自然的馈赠”“河姆渡时代的生灵”“七千年后的居民”等展示区将从聚落生活与文化面貌、史前稻作、采集渔猎与工具制造、古代自然环境、现代自然环境5个方面阐释姚江谷地人地关系的变迁。此外,项目将以“河姆渡干栏式建筑聚落”为概念,重塑启动区入口形象;遗址公园的外部道路也将进行优化提升,通过新建标识增强引导功能,进一步强化区域及周边文化氛围。

建设任重道远 意义无可限量

穿行于遗址之上,追寻先民的足迹;流连于文物之间,聆听历史的回响。随着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快速有序推进,业内专家学者这样评价:建设任重道远,意义无可限量。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国家历史的文化阐释者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地,有助于描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脉络图谱、维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纽带、激发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原生动力。国家文物局对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的单位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深度展现了本体价值,充分实现了社会意义,突出发挥了各自特色。”

河姆渡,何以新生?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七千年河姆渡再次“上新”

“放眼整个浙江,目前,被国家文物局审批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仅有8个。”孙国平表示,“我们通过近期、中期、长期三阶段的规划,全面建成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仅能在学术方面对河姆渡文化作更多探索,更能为浙江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宁波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院长林国聪认为,创建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主要成效集中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切实深化河姆渡文化的考古研究与保护利用,是余姚、宁波文物工作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其二,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将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树立典范;其三,有力助推河姆渡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扩大河姆渡文化的美誉度、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

叶树望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第三任馆长,曾主持起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规划大纲》《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设计任务书》,参与田螺山遗址考古及此后的遗址陈列馆建设等工作。在对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满怀期待的同时,这位躬耕余姚文博事业数十载的老一辈文保人说,硬件、软件,一个都不能少,要尽早在相关人才的培养、教育、引进等方面下功夫,组建复合型全流程专业团队,提升价值阐释和公共服务水平,为考古成果转化、文化遗产传承贡献力量。

河姆渡,何以新生?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七千年河姆渡再次“上新”

活动当天,在长达半小时的河姆渡文化实景体验之旅结束后,河姆渡镇副镇长陈楠心潮澎湃。“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将进一步带动周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为村民们增加旅游收入,还能在住宿、餐饮、交通等方面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可听、可观、可感的遗址公园,也将为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灵感和素材。”陈楠说。

余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桂树表示:余姚将以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为契机,坚决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产城文旅”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文化基因解码激活、文化传承保护、文化标识打造,加快提升余姚文化软实力、城市影响力、综合竞争力,更好服务大局全局,力争将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彩窗口。

(凤凰网宁波 诸瑗瑗 通讯员 韩宇雯 高嘉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