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
在鄞州周尧昆虫博物馆
2024年宁波市关爱“小候鸟”
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
来自宁波的三位昆虫少年
和“小候鸟”分享了他们的逐梦故事
活动现场,三位昆虫少年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崔引/摄
这三位昆虫少年分别是
↓ ↓ ↓

施则行
13岁,出版过儿童科普读物《虫虫圆梦记》,经常走进图书馆、少科院、学校开展公益科普与阅读讲座。

李於言
11岁,是拥有近40万粉丝的科普视频博主,与周尧昆虫博物馆的老师一起开展昆虫科普活动。

褚南钦
10岁,举办过昆虫展,是周尧昆虫博物馆最早一批“小小昆虫饲养员”,为游客进行解说,被称赞为“满级小孩哥”。
01.昆虫少年的成长故事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小时候夏天会去草丛里找蛐蛐,因为蛐蛐会唱歌,我可以顺着歌声去寻找它们……”台上,李於言的分享充满童趣,一下把大家带回到夏天的蛙鸣蝉噪中。
推开昆虫世界的大门,就在不经意间:褚南钦在一部名为《微观世界》的纪录片中找到比动画片更吸引人的奇妙天地;施则行因为和一只中华大刀螳的偶遇,“开始打造我的家庭生活昆虫馆……”
因为简单纯粹的喜爱,三位昆虫少年展现出优秀的品质。
还不识字时,李於言就听完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如今正在“啃”大学教材《普通昆虫学》;当家里的书不能满足褚南钦对昆虫世界的渴求,他就拉着父母走到户外;施则行走得更远,从神农架到西双版纳,从肯尼亚到婆罗洲……用脚步丈量世界。
施则行从2019年开始“虫虫文学”的创作,将观察到的昆虫行为及时记录,对了解到的昆虫知识进行想象加工,创作出《虫虫圆梦记》。
施则行。唐严/摄
今年5月,褚南钦和他的小伙伴在学校举办了一场昆虫展,展出的上百种标本中,绝大部分是他们亲手捕获或繁育成功,继而制作成标本的。
2022年,李於言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开设“寓言同学”账号,录制昆虫科普视频,短短一年多涨粉30余万。
02.给父母的一道“选择题”
“我这次三科全优,成绩比上次有进步。”启动仪式开始前,褚南钦说,在和昆虫“交朋友”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克制”,一定先保证学习,才能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一开始没有阻止,但也没有支持。”褚南钦的妈妈说得很实在,让她改变想法的是褚南钦写的一篇作文——“如何通过观察蚊子的习性,找到更高效拍死蚊子的方法”。“发现他懂挺多,也意识到他是真的喜欢。”
褚南钦。图片来源:慈晓
给孩子的兴趣“多一点时间”,是三位昆虫少年的父母不约而同的选择。李於言的妈妈也提到,刚开始他们很担心那些不知名的昆虫会伤害到孩子,“但没有阻止,而是悄悄去查百度,看对人有没有伤害。”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摆在父母面前的这道选择题更难作答,需要父母不断克服来自外界和自己内心的挣扎、焦虑。李於言的妈妈说,家里尽量保证孩子每周都能有一到两天来开展户外活动,“很多家长知道我们没有报学科补习班,都挺意外的。”
李於言。图片来源:甬派
或许,相比拔尖的成绩,父母替孩子考虑得更多。如今的施则行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他的父母依旧选择坚定地陪着他。“经常接触大自然的孩子,性格往往更加开朗,抗压能力也更强。”施则行的妈妈说,“更何况,学习不一定要在课堂上,不一定要在书本里,也可以是在自然这座永远学之不尽的学校里。”
在陪着孩子一步步向前走的路上,父母也收获很多,“最起码不再那么害怕昆虫,甚至也觉得它们挺可爱、挺有趣。”
03.一蝶不是春
活动启动当天,周尧昆虫博物馆二楼,“妙趣虫生”昆虫少年和他们的小伙伴暑假展也正式开展。
开展首日,人气爆棚。
该展的展品由三位昆虫少年提供,包括昆虫摄影作品、制作的昆虫标本、饲养的昆虫等。一走进这个展厅,三位昆虫少年就有说不完的话,非常乐于把昆虫朋友介绍给更多人认识和了解。
启动仪式前,现场观众参观周尧昆虫博物馆。崔引/摄
“他们是真的很喜欢昆虫哦!”人群中,不止一位参观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不仅是三位昆虫少年,在活动现场,大多数小朋友都对昆虫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一蝶不是春,如果说昆虫少年是破茧而出的蝴蝶,是领跑者,那么只有群蝶飞舞,才能迎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