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第二阶段,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这场文化探索与保护行动中,一群宁波“00后”外援以其独特的活力和专业知识,成为普查一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圆了我的文保梦”00后以所学反哺家乡
去年刚刚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柴云龙是“00后”外援中的一员。
“因为学习文物保护专业,我一直想更多地了解家乡的文物情况,参与家乡的文保工作,正好赶上了‘四普’,圆了我的文保梦。”柴云龙说。
“我是从7月份开始参与调查的,暑期天气炎热,普查文物经常需要跋山涉水,每天汗流浃背,这和在学校里学习是完全不同的体验。”柴云龙说。
柴云龙(中)在“四普”现场记录测量数据
柴云龙表示,在参与之前,他从没想到“四普”的工作内容如此庞杂:早上要与当地的管理人员对接确认普查时间,如果是“三普”登录的文物,要确认是否需要维修,再进行数据采集、拍照。
如果是新发现的文物,还要进行更详细的信息记录和背景调查。除了测绘工作外,还接触了前期的文物史料搜集、后期的文物信息数据整理。
“虽然是文保专业,但是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操作,要重新学习的东西非常多,但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文物记录过去、映照当下、启迪未来’这句话,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柴云龙感慨道。
“为文物普查注入新活力”00后实践小组技能值拉满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数字文化创新班的“文物守望者”社会实践小组,集结了29名在校大学生,参与了江北区“四普”调查工作。
他们利用暑假参加了短期培训,学习文物普查相关知识,掌握Reality Capture、“四普”移动端软件、无人机等调查所需的软、硬件,实地参与了31个点位的图像数据采集,还尝试对江北天主教堂和31个纹样进行三维实景复原。
“文物守望者”社会实践小组在确认测量数据
“文物普查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的工作,需要同学们拥有严谨的态度、专业的技能,以确保普查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我们这支‘00后’实践团队,发挥创新思维,探索更加高效、便捷的普查方法,为文物普查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贾维辰老师说。
贾维辰表示,如何让年轻人认识、保护与传播不可移动文物中积淀的历史文化信息,为宁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出贡献,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高校青年学生的加入,为宁波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补充了新鲜血液、增强了专业力量,而“四普”工作的实践经验也将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将保护文物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来源:宁波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