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象山县西周镇儒雅洋村秋景如画,走在村中的老街上、祠堂前、小巷里,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随处可见,一幢幢古屋矗立在通透清新的村落中,积淀着光阴的故事,吸引着八方来客。
儒雅洋村何恭房祠堂内景。
儒雅洋村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它从古时驿站发展而来,拥有5.6万平方米的明清传统建筑,祠堂装饰、木作雕刻无一不在述说着让儒雅洋繁荣扬名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浓厚儒风。然而,随着岁月的冲刷,不少老房子因年久失修而显得破败萧瑟,面临着损毁的危机。
为了改变这种凋敝的局面,一批有情怀、有想法的儒雅洋村人自发成立了“我爱儒雅”文明实践服务队,实施“我们的家园”行动,以“故园守护”文明实践项目为载体,以古建筑修复为契机,探索“家园乐”新路径,力求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古韵新貌,提靓古村落颜值
古建筑修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不仅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还涉及复杂的工序和技术难题。为了筹集必要的资金,服务队的队员们积极对接政府部门、走访企业家,并通过各种渠道扩大社会宣传,最终累计筹集到了3000余万元的保护基金。
队员何文军从事漆工行业已有30多年,他说:“古宅的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修旧如旧,又要确保安全。”近年来,在队员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主动出资要求修缮自家的老房子,共同参与到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中来。
“古建工匠团”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周科摄。
为了确保古建筑修复的质量,服务队充分发挥了木结构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郑吉余、古建专家何幼真等核心队员的作用,联动村内的50余名砖、木、瓦匠组建了“古建工匠团”。他们秉承“留住文化,留住乡愁,留住特色”的理念,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风貌的原则,努力让老房子恢复原有的古朴面貌。
截至现在,已完成修复的古建筑数量从2018年的8幢增加到目前的46幢,面积从最初的0.67万平方米扩展到4.6万平方米,修复后的古建筑利用率达到了80%。如今的儒雅洋村,古色古香又散发着时代的气息,吸引了大量县内外游客前来探访。
传承文脉,守护故园地乡愁
如何让千年文脉得以传承,是儒雅洋村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保护老房子老院子很重要,保护村子的文化更重要。”儒雅洋村党支部书记、文明实践服务队队长陈松宝说道。
“我爱儒雅”文明实践服务队举办专题研讨会。
在做好古建筑保护的基础上,服务队致力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整体提升村容村貌;同时,挖掘、传承、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传统村落、老院子、古建筑等,讲好“老底子”故事,守护好故园美丽乡愁。
西周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队员们多次赴上海、杭州等地,成功回引了46名在外发展的儒雅洋村人士。他们利用自身的人脉和资源优势,出资出力打造非遗所、竹刻馆等7幢展馆,并推出了“耕读传家”等5条主题打卡路线,合力举办了竹文化旅游季、非遗研学、共富论坛、有礼市集等近百场活动,让社会各界共享更多古建筑文脉传承成果。
象山(西周)竹文化旅游季活动。
不仅如此,儒雅洋村还依托非遗所、崇本堂美术馆等阵地,常态化开展理论宣传、全民阅读、道德讲堂等文明实践活动,引导村民提升自身素质和文明素养。近两年来,儒雅洋村共开展文化活动60余场,惠及周边群众超7000人。
振兴共富,谱写家园乐华章
“故园守护”项目不仅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每个村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随着项目推进,50余栋民居已成为返乡青年、文化业态创业者、短居游客等新村民的集体落脚点。
西瀛市集。
通过引入传统老字号、民俗体验、文化休闲等多种业态,实现了传统建筑与特色商业的有机结合。据统计,儒雅洋村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5万元,成了一个历史底蕴丰厚、自然风光绮丽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儒雅山居推出“十大碗”笋宴。
儒雅洋村从古而来、向新而生,用沉淀了时光的古民居融合新时代的活力,让村民们在家园里安居乐业,把乡村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未来,“故园守护”项目将继续深化“古建筑+”模式,书写更多美丽的家园故事。
来源:文明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