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余姚市教育系统秉持“文化浸润每个生命幸福生长”教育理念,实施文化滋养工程,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把地方优秀文化的基因深深植入学子心灵。
用好丰富的地方文化教育资源
余姚自古是人文渊薮之地,从以河姆渡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到以王阳明等名人先贤为代表的姚江文化,再到以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三大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了余姚独特的文化气质。
浙江省四明山红军小学组织开展“寻红色足迹,忆峥嵘岁月”为主题的红色研学实践活动。
余姚市教育系统充分发掘地方优秀文化与立德树人的内在契合点,经过系统梳理和实践研究,基本形成了“以河姆渡文化重塑学生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以姚江文化教育学生心存大爱与恪守仁义”“以红色革命文化引导学生爱党爱国与感恩奋进”三大目标体系。
为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育人优势,余姚将每年的10月31日(即王阳明先生诞辰)确立为全市中小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日”,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融入校园、融入活动。同时,依托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遴选建设了一批中小学生“文化之旅”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规划中小学生研学路线,确保每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能基本走遍全市的教育基地。目前,已培育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28家,其中国家级研学基地1家、省级研学基地3家、宁波级研学基地(营地)4家。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育人实践
文化育人,重在实践。余姚市根据青少年特点,遵循“感知—感受—感悟—感动”原则,形成一条接学生“地气”的教育新路径。各校以课堂教学、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形式,组织开展“找家规·立家训”“模拟长征”“姚剧进校园”等内涵丰富的教育活动,让地方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课外实践、生活美育等环节,持续加深育人实效。如阳明小学与余姚博物馆联合,让学生担任王阳明故居的“小小讲解员”,沉浸式了解阳明文化。余姚中学连续11年开展“模拟长征”远足活动,学生徒步30公里,途经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抵达横坎头村开展红色研学,锤炼坚强的意志品质。
余姚市肖东第一小学开设姚剧课程,让学生感受姚剧的独特韵味,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2022年,在王阳明诞辰550周年之际,余姚编写出版了《走近阳明》专题教育读本,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各有侧重且有序递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阳明文化融入校园生活。2024年1月,在余姚将“阳明文化”纳入学校地方特色教育课程体系经验基础上,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会同省教育厅,牵头启动《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编写出版工作。2024年9月,余姚编写的王阳明、黄宗羲2卷4册教材入编先贤教育丛书,纳入浙江省中小学地方专题教育教材目录,正式投入校园试用。
2024年9月,余姚编写的《走近王阳明》《品读王阳明》《走近黄宗羲》《品读黄宗羲》2卷4册教材入编《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
此外,余姚各学校也积极开设《姚剧》《四明山》《行走在唐诗之路》《稻花香里学躬耕》等校本课程,使地方文化进一步根植于学生的精神血脉。
打造文化底蕴深厚的幸福校园
余姚有许多学校以历史名人命名,但不少学校缺乏统筹协调和规划引领,校园文化特色不明显,且难以形成高效的校际联动。为此,余姚市教育局创新性地设立名人文化培育学校,以王阳明、黄宗羲等余姚名人命名及名人出生地工作地所在区域学校为主体,组建专家团队,定期组织参观交流和征文等活动,深入开展办学理念和“一训三风”提炼、培育、弘扬活动,创作设计富有文化内涵、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歌、校徽、校旗,厚植具有余姚印记和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目前,“余姚市名人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主题征文活动已开展4次,名人文化培育学校达37所。
余姚市设立名人文化培育学校37所,促进余姚名人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
不仅请专家、建平台,余姚市教育局还抓好“关键少数”,在校长层面成立“同道人”文化学习联盟,通过读书会的形式,组织校长深入研读文化理论,从而带动学校行政人员和一线教师等加入研究地方优秀文化的队伍中来。在校长们走访阳明故居、阳明讲学遗址和诵读阳明心学的示范带动下,各校纷纷成立“同道人”读书会,开展校领导率先学、行政人员跟进学、全体教师自主学等活动,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品读余姚名人教育思想,形成了学校文化建设学习共同体。
余姚市深耕基于文化底色的幸福教育,培育幸福教育样板学校,举行幸福教育论坛活动。
余姚市教育局还研制特色品牌学校建设方案,开展中小学幸福教育实验工作,以名人文化培育学校为依托,辐射带动全市学校走个性化、特色化内涵发展之路,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截至目前,已遴选幸福教育文化建设样板培育学校10所,工作成果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北京大学首届幸福教育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
来源:宁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