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月,著名的‘梅花村会议’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成为浙东革命的重要转折点……”近日,宁海县跃龙中学师生走进梅花村革命教育基地,开展“饮水思源,学习红色精神”主题思政课。
这是宁海县中小学校从“思政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拓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宁海县教育局提出“正德厚生”教育愿景,即“正校德,厚爱教师;正师德,厚爱学生;正生德,厚报社会”,围绕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体系,挖掘地方资源优势,打造“正德教育”德育品牌。今年9月,该县承办了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宁海思政大课建设成果展示活动,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提供了生动案例和鲜活样本。
开发“正德”思政“金课”
宁海中学学子连续30多年追寻“三·五”支队足迹,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联动思政课专职教师、学科教师和课程专家组建“正德研共体”,共同研磨开发了红色拉练、模拟法庭、红色宣讲等10多门“正德”思政“金课”。
今年3月,宁海中学组织1000多名学生前往山洋革命根据地,开展“重走三五支队革命路”拉练活动,学生们走访了老党员,参加了国旗下讲话、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宣讲等活动。
“基于学生周边生活资源的课程更能引发学生的共情和共鸣。”教师葛巾华介绍,该校利用校本和地方资源,开发了一个具有宁海风情的思政大课程群。如邀请本地专家开发“宁海古村落”“宁海古戏台”“宁海节日文化”等课程,传播宁海文化,弘扬宁海精神。
宁海县城东小学 法治教育第一课。
宁海县城东小学则结合春游、秋游、社会实践、寒暑假个性化作业等形式,组织开展多样化的“进校园”活动,如“家长进校园”“法治副校长进校园”“民警进校园”等。“我最喜欢学习法治相关的课程,老师们和民警叔叔会将严肃、生涩的法律知识和我们的生活结合,让我们明白怎样做一名知法、尊法、守法的小公民。”该校学生陈培益说。
推进“正德”品牌实践
“正德好少年”
思维火花不断碰撞的“正德论坛”里,县内中小学思政专职教师、思政校长和课程专家,探索多样化、互动化、生动化、协同化思政教学,总结提炼以“正德教育”为中心,具有县域特色的思政素养经验做法。
“正德少年”集章评价体系也极大地促进了孩子们的能动性,设置“爱国、求知、勇毅、担当、有礼”等奖章,积极培育、选树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典型,释放学生主体能量。目前,该县1名学生获评浙江省新时代好少年,10人获评宁波市新时代好少年。2024年,县内新评46名“正德好少年”。
不仅如此,宁海县积极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倡导全县中小学校梳理“微德育”任务清单。
在宁海县桃源中心小学,微剧《食物的诉说》正在一年级课堂中上演,孩子们扮演不同食物,轮番上台诉说它们的营养价值,最后纷纷感叹:好多食物都是宝藏,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因为时间短、道具简单、不限场地,这样的微剧时常出现在低年级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上。”该校教师俞薇薇介绍,经过几年的探索,学校已设计形成了30多部课堂微剧。
开展“正德”思政研学
宁海县小学生在岔路镇梅花村研学。
在县教育局的统筹布局下,各学校以柔石故居、革命烈士纪念馆、梅花村会议纪念馆、山洋革命根据地、前童正德堂等地域文脉资源为研学路“必备单品”,整合校外实践基地资源,同绘“正德研学图”。
该县还搭建“正德少年宣讲团”,发起“微宣讲”活动。“大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宁海中学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扮演“小老师”,用耳目一新的课堂形式,与小学生互动交流,在活动浸润中提升德育水平。3月,宁海中学“学长天团”空降县内小学,给学弟学妹们带来了一堂思政课。“这是我高中生涯最难忘的一次体验。我们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心路历程分享给小学生们。他们听得很认真,回答问题也很踊跃。我们把思政课变‘活’了,感觉特别棒!”课后,“天团”成员颜榕说。
宁海中学“学长天团”思政课。
“我们以‘正德厚生’为指引,把好思政教育的‘大方向’,以多元课堂和宣讲平台构建思政教育的‘大课堂’,以课程与教学重构生成思政教育的‘大内容’,着力培养新时代‘正德’好少年。”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继续创新“正德教育”实践形式,积极开发本土教育资源,激活多层次的实践活动课程,研磨乡味浓郁的思政“金课”,推动“立德树人”县域实践有效落地。
来源:宁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