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曙区洞桥镇,有一处全省瞩目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它不仅是城市垃圾处理的关键枢纽,更承载着宁波市中心城区约80%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重任。如今,海曙区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打造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样板,有力破解了“邻避效应”难题。
资源利用能级提升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大力推进基地建设与运营。这里已建成投运明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首创厨余垃圾处理厂、开诚餐厨垃圾处理厂、宁波洞桥垃圾焚烧发电新建项目等设施,年协同处置各类生活垃圾和一般工业固废达160万吨之巨,实现发电6.9亿度,产生沼气1665万方,提纯天然气737万方,回收提炼生物油脂7300吨,固废垃圾产业“大循环”已然成形。令人瞩目的是,两个焚烧发电项目的炉渣变身为制砖材料,每年通过炉渣综合利用项目输送约25万吨建筑原材料,垃圾渗滤液处理后回用实现零排放。凭借这些卓越举措,基地每年垃圾减量约85%,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8万吨,助力海曙区荣获浙江省第四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区等荣誉。同时,宁波首创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和开诚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将生物质固废转化为多种生产原料并产生沼气,区域产业联动“小循环”顺利实现,为破解“邻避效应”筑牢根基。
数字监管助力蝶变
在监管层面,海曙区强化数字赋能,精心建立“三全”监管体系。全工况监控,通过在园区企业内安装157个各类工况传感器,实现精准感知;全区域监测,设置14套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厂界异味因子,精确溯源;全过程监管,建立“无异味园区”数字应用场景,实时推送告警信息、筛选发布监管任务,还创新设立企业开放端,促使企业共同发力整改。成效显著,监测结果表明基地周边敏感点低中高频噪声大幅改善,6个主要排口的臭气浓度平均降幅达78%,且远低于浓度标准控制线,周边群众信访投诉数量趋近于零。《数字赋能助海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美丽蝶变”》案例成功入选省委“七张问题清单”典型案例库。
携手共建共享成果
基地内还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博物馆等环保教育项目,常态化开展各类环保活动,2024年累计接待参观社会团体120多批,共计3000多人次,真正实现了改革成效共建共享。基地还引入“民间嗅辨师”参与异味整治效果评估,有效化解群众顾虑,赢得群众赞誉。基地先后荣获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国家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浙江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诸多荣誉称号,相关做法被国家、省、市级媒体报道20余次。
海曙区通过减污降碳、数字赋能、公众参与等多举措打造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已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可推广、复制和示范的“海曙样板”,为城市垃圾处理与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光辉典范。
(通讯员 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