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具有丰厚的宋韵文化底蕴,素为文化礼仪之邦,人文蔚集之地,学风鼎盛,英才辈出。2013年,鄞州被授予“中国书法之乡”。让我们跟着“四普”的脚步,寻访藏于古寺中的历代名家碑刻、南宋状元张孝祥的状元策、诗、字“三绝”、一代书坛巨匠沙孟海的人生印迹、篆刻大师朱复戡的书迹遗存……感受鄞州作为“中国书法之乡”的文化积淀,体验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01.阿育王寺——《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宸奎阁碑铭》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部的阿育王寺,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以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寺内因供奉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蜚声海内外。寺中保藏有历代众多名家碑刻,在书法史上最为知名的要数《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和《宸奎阁碑铭》。
《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嵌于阿育王寺舍利殿前庭东墙左首,是宁波境内现存不多的唐碑,立于唐大和七年(833年)十二月。2023年,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此碑外框石檐上自右向左刻有隶书“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八字,碑文记载了阿育王寺的来历及寺产田亩情况。背后刻宋人张九成《妙喜泉铭》,宗杲作偈,刻于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
《宸奎阁碑铭》,全称《明州阿育王山广利寺宸奎阁碑铭》,碑文由北宋大文豪、大书法家苏轼撰写并亲书,还直接参与了碑刻样式的设计。碑文记述了北宋高僧怀琏禅师名震京城的往事、归老阿育王寺兴建宸奎阁的缘由,以及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歌颂。《宸奎阁碑铭》在书法史、文学史、佛教史、海上丝绸之路交往史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02.天童寺——《宋故宏智禅师妙光塔铭》
古天童为天童寺义兴始祖开山之处,宋代辟为曹洞宗宏智正觉禅师的塔院,竖有敕赐妙光塔铭碑一通,又称妙光塔院、东谷庵。《宋故宏智禅师妙光塔铭》刻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七月,千百年来不曾移位,保存基本完好。碑铭文字记述了宏智正觉禅师的生平事迹,禅法传承,中兴功德,及与当时临济宗圆悟克勤禅师、大慧宗杲禅师的交往史实,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撰文周葵、篆额者贺允中都曾任参政知事,特别是书碑者为南宋状元张孝祥,他的状元策、诗、字,被称为“三绝”。宋高宗见其手迹,赞曰:“张孝祥词翰俱美,必将名世。”而刻制此碑的又是宁波南宋时刻碑名家陈奇、陈曦。因此,此碑有“四绝碑”之称,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03.天童森林公园——飞来峰摩崖石刻、悟心洞南宋摩崖石刻
飞来峰位于鄞州区天童林场森林公园内,高约3丈1尺,因不知其如何而来而得名,是太白山重要景点之一,历来为文人骚客所青睐,纷纷在山岩上题字留念,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飞来峰摩崖石刻于2010年被公布为鄞州区文保单位。
其中有近代海派著名书画家王一亭(1867年-1938年)所题诗作:“太白山前万株松,亭亭雅有古人风。飞来何处点头石,不悟禅机心自空……”王一亭,名震,号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人,为近代上海著名居士,善画佛教题材人物、走兽。
飞来峰顶“如意”摩崖题刻之下还有著名爱国将领李根源(1879年-1965年)题字:“民国十九年,来礼天童……”李根源是中国同盟会首批成员,创办《云南》,宣传革命思想。领导了辛亥云南起义,成为滇军名将。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悟心洞穴位于鄞州区东吴镇天童森林公园的山腰处,洞穴为原始形成,南北贯通。其石壁上有三块南宋摩崖石刻,内容均为南宋人的“到此一游”。十分难得的是,三块摩崖均有纪年,分别为庆元丁巳(1197年)、嘉定庚午(1210年)和宝庆年间(1225年-1227年)。这三块摩崖已纳入“四普”新发现文物。
“四普”新发现
04.沙氏故居——沙孟海故居
沙氏故居是沙氏五杰(沙孟海、沙文求、沙文汉、沙文威、沙季同)的故居,是一幢二进四开间的砖木结构房屋,主体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420平方米。前进原为平屋,因白蚁侵蚀已经拆除改为天井,后进楼房是沙氏兄弟出生、居住、生活过的地方。2005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设有沙孟海及4位兄弟的生平和用品,目前故居免费对外开放。
沙孟海(1900年-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鄞县沙村人,师从吴昌硕。兼擅篆、行、草、楷诸书,所作榜书大字,雄浑刚健,气势磅礴。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书坛泰斗”,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等。
05.沙氏五杰陵园(沙孟海书学院)
东钱湖畔的沙氏五杰陵园,安葬着沙孟海及其兄弟。最早入葬的是沙孟海先生,其墓地位于小山山顶,自南而北,依次有著名将军、书法家张爱萍题写亭额的墨瀚亭;象征书学的石雕书籍、砚台;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方柱形墓碑;镶嵌着沙孟海常用印的五彩墙等组成。成为凭吊沙老的纪念地。一旁的山下就是沙孟海书学院,收藏和长年展出有沙孟海捐献的一百多件沙老各时期书法精品,是宣传和弘扬沙老书学的重要场所。
06.钱氏宗祠——《开通鄞大咸乡金山山道捐款碑》《开通金山山道记》
横溪镇金山村的钱氏宗祠是“三普”点,其祠堂内立有二块碑刻,其中一块《开通鄞大咸乡金山山道捐款碑》刻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是现存已知沙孟海书写年代最早的一块碑刻,为其23岁时手迹,具有极高的书法研究价值。其一旁的《开通金山山道记》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钱罕所书写。钱罕师从梅调鼎,为沙孟海老师,浙东书风代表人物。其善写北碑,沙孟海曾称其:“碑志文字,每石皆有特色,古今书法家殆无第二手。”
钱氏宗祠
钱氏宗祠二碑
07.大嵩桥遗址(“四普”新发现)
大嵩桥遗址位于瞻岐镇,目前原桥已不存,现存桥梁为后期新建,原址仍保留部分桥栏及桥额,南侧桥基镶嵌原大嵩桥额,上刻“大嵩桥”三字。据初步考证,该桥桥额为著名书法篆刻家朱复戡所题写。此次新发现的大嵩桥桥额为其早年书迹。
朱复戡(1900-1989),字百行,鄞县梅墟(今梅墟街道)人,少负盛名,吴昌硕称其为小畏友,一生致力于金石书画,尤其擅长大篆和行草书。曾任中国画会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
来源:鄞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