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入选!宁波科学教育获评教育部2024年度优秀案例
宁波
宁波 > 凤眼观甬 > 正文

再次入选!宁波科学教育获评教育部2024年度优秀案例

近日,宁波市教育局报送的《浙江宁波创建“4321”工作体系 推动区域科学教育高品质发展》入选2024年度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优秀案例,这是继2023年获此项荣誉后再次入选。

宁波科学教育缘何获评全国优秀?“4321”的工作体系指的是什么?一起来了解。

图片在老师的带领下,宁波市慈溪掌起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体验操作机器狗。

宁波市结合“院士之乡”资源禀赋和港口智造产业优势,以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打造“4321”科学教育工作体系,多元赋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有效培育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2024年以来,全市科学教育工作成效显著,拔尖创新人才持续涌现,科学类赛事活动国际、国家级奖项获奖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0%,部分学生被选拔参加世界第六、第七顶尖科学家论坛;相关工作经验5次被教育部刊发,并被《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专题介绍,连续两次获得教育部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肯定性批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科学奥秘。

聚焦机制创新,共谋行动蓝图

由党委政府牵头,建立教育、科技、财政、人社、科协等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长效工作机制,高站位谋划行动方案“一幅图”。

图片2024年6月21日,以“传承院士精神,共育科学人才”为主题的宁波市首届中小学科学教育大会在鄞州中学隆重举行。

组织保障强——

出台《宁波市“院士之乡”科学教育实施办法》整体布局科学教育改革,成立“院士之乡”中小学科学教育领导小组,下设科学教育指导中心,有效统筹全市科学教育、竞赛活动、基地建设、师资引进等工作。市财政每年安排近2000万元科学教育专项经费,并设立对区(县、市)引导资金进行配套投入,撬动全市科学教育经费超过亿元。

图片2024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宁波赛区选拔赛6月举行。

工作体系清——

全面创设课堂课后、校内校外、现实虚拟等多元育人场景,建立科学教育“4321”工作体系。即通过实施科学名师培育、创新实验升级、社会协同共育、拔尖人才培养“4”项重点行动,实现科学教育大中小、家校社、教科研“3”个维度的“一体化”培养机制,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大幅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的精准发现、高效培养“2”大目标,最终建成“1”个内涵丰富、场景灵活、领域宽泛的宁波“院士之乡”科学教育品牌。

图片宁波学生们进行科学探索活动。资料图片

监督评价细——

发布《宁波市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制定任务清单,压实责任分工,对科学教育“4”项重点行动设置典型引领和阶段核查机制,对应打造100个科学名师、100个创新实验室、100个科学育人典型案例、100个精品课程“4个100”工程,并依托市级科学教育数字化管理系统开展任务日常监测管理,形成监督评价闭环,确保科学教育工作常态、高效、高质推进。

聚焦资源整合,优化育人路径

坚持政府搭台校地合作,引导社会主体参与服务科学实践,实现科学教育从中小学“单兵作战”转向大中小学、社会组织与科学界专精协同,高品质织就全域育人“一张网”。

图片宁波大学青藤书院聘请陈剑平院士为学校科技校长。

校内外协同——

落实“一校一导师”“一校一基地”制度,推动每所学校配备一名科学副校长、就近结对一所校外科学实践基地,制定科学副校长工作指南、实践基地活动指南,实现育人场景从校内到校外的自然衔接。

图片宁波多地实现科学副校长全覆盖,许多乡村小学也有了科学副校长。图为2024年11月,慈溪市掌起镇中心小学科学副校长聘任仪式。

目前有9位院士、200多名教授、500多名科技工作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全覆盖;“一校一基地”累计30个博物馆、97个科技馆、103家高校科研院所、182个科普科创基地、200余家高新企业参与其中,被孩子们誉为“家门口的实验室”,2024年所有学校均已实际利用基地开展活动1.2万余场,参与达到50万人次,学生覆盖面超40%。

图片2024年3月21日,宁波市四眼碶小学的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科学课,以家庭为单位的“竞赛模式”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学课。

建立“科学教育家长团”,开展家庭科创活动,以“家长课堂”为载体开设系列化家长科学课程进入校内课后服务,已开课后服务科学类课程1546门,其中包含家长课程389门,覆盖全市26%中小学。

图片2024年12月28日,首届“长三角科创珠峰计划”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在海曙中学启幕。

大中小贯通——

借力李泽湘教授团队与境内外科创特色高校建立合作,推动高校与宁波高中学校通过成为附属中学、实施课程嫁接、成为人才培养基地、共建高中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等方式,培育一大批拔尖学生脱颖而出。

图片

图片2024年10月20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和西湖大学联袂推出的“镇中科学家学术课堂”正式开班。

如镇海中学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西湖大学联袂推出“镇中科学家学术课堂”,每周一次接受尖端科学知识洗礼,相关专家还为课程班学生进一步做科研提供平台和指导,在假期带领学生进入高校实验室学习参观。启动中小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单项冠军”智造企业等校外“共享实验室”建设项目,定期组织创新潜质学生到高端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或开展学术讲座,三年内将建成100个创新共建实验室。

图片“院士开讲啦”活动后,王建宇院士为孩子们签名。资料图片

数字化共享——

推动382所学校建成“互联网+教育”共享模式,常态化开展“同上一堂科学课”活动。利用“甬上云校”开辟科学教育专栏,上线“科学公开课”“家庭实验秀”等课程资源,集成科学教育数字化课程2949门供学生菜单式自助选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院士开讲啦”讲座,每月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士、教授给宁波学子讲课,让拔尖创新人才厚植家国情怀、开阔学术视野,并通过网络课堂同步传播到对口帮扶的凉山、库车等地,受益人群超过1200万人次,相关成果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央媒点赞。

聚焦教学改革,提升育人成效

通过课题引领、教研支撑、数字赋能、课时保障等方式,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打造“教科研”一体化育人机制,高水准下好人才培养“一盘棋”。

图片

图片

图片2024年8月6日,第二届“科技新苗”青少年科创夏令营在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开营,小朋友们在宁波、舟山两地探索人工智能的无限奥秘。

以课题研究引领科研之路——

2015年来,连续实施8期“科技新苗”计划,利用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等优质资源,让大学导师带领中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启动至今已有100余位大学导师、38所中小学校的1252名学生参与其中,基本实现人人公开发表论文。

图片

图片

图片智慧操场(上)AI教学展示(左)AI批改作业(右)。

以数字赋能提升教研之效——

组建10个市级网络科学名师工作室,引入300余位科学名师开展网络教学,实现教学资源、教研活动联动共享。将全市所有公办义务段学校纳入教共体,组织高层次科研工作者远程参与偏远乡村学校科学教育活动,建立教共体内科教资源调配与科学素养监测等机制,推动教共体学校开展共建科学课程、共研教学模式、共享创新场所行动,全市科学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提升40%以上。强化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将科学实验纳入综合评价体系,投入1.2亿元对400个科学实验室进行AI升级,探索初中科学实验即学即测模式。预计到2025年底,全市中小学生可实现应学尽学、应考尽考。

图片宁波引进科研院所、高新企业顶尖人才作为学生科学教师兼职导师,实施“一校一基地、一生一特长”行动。图为来自全国的教育专家、学者参观华师大宁波艺术实验学校艺创中心。

以课后服务打造特色之育——

实施课后服务提质行动,明确科学教育特色学校课后服务50%以上课时应用于科学活动,依托课后服务延展学习空间,实现“一生一特长”目标,并规范建立校外培训机构优质资源引入机制,遴选宁波市级科技类课后服务白名单课程。目前全市课后服务科学类课程达到1400门,参与科技活动学生达到32万人次,课后服务成为学生特长发展的重要路径。启动“小院士”培育项目,打造“未来科学家”校本课程,组织院士、科学家等高端资源对超常儿童开展课后服务和夏(冬)令营等活动,并安排100名博士等专家与小学生建立一对一结对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来源:宁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