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车间“把脉” 助宁波企业“技术加速跑”
宁波
宁波 > 凤眼观甬 > 正文

大国工匠车间“把脉” 助宁波企业“技术加速跑”

2月7日下午,宁波韵升集团科技六园生产车间内,大国工匠张霁明正对配电柜进行全负荷状态检测。

春早“工”正忙。宁波市“工匠助企开门红”行动首站,国网宁波市鄞州区供电公司张霁明、宁波北仑第一集装箱码头张中华、中银(宁波)电池傅祥方三位工匠组成“技术特攻队”,深入重点企业破解技术堵点。他们均是入选2024年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培育对象。

“峰值负荷5500千瓦,生产线满产时配电柜温度非常高。”在韵升集团配电房,工程部主管杨帆指着红外监测屏幕坦言,超负荷运行已制约企业产能。张霁明观察着变压器外壳,提出分级解决方案:“短期可增容变压器,但长远可以考虑利用新能源或者储能的方式降低负荷,例如建设储能电站——把夜间谷电储存,白天高峰时释放。”杨帆当即记录下技术路径:“这套方案给我们打开了新思路。”

“精密设备对电压波动极其敏感,宁波又是个易受台风影响的城市。”在永新光学生产车间,电气部部长肖博智的担忧引发共鸣。张霁明详细记录设备参数后表示:“这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我们将联合自动化控制、新能源技术等领域专家,最快时间组建专项组开展技术论证。”“有专家团队介入,我们对解决这类复杂问题更有信心了。”企业技术员说。

电路板专家张中华、机械设计专家傅祥方也从专业角度提供了观察新维度。在永新光学数字化车间,张中华指着一台进口贴片机感慨:“高端设备维修依赖外方,人才培养必须前置。”他建议企业建立故障代码共享平台,“把每次维修数据转化为培训案例,三年内可培养出自主维修梯队。”傅祥方则在韵升集团永磁材料生产线获得灵感:“这些材料如果应用在电机系统,能效可提升5%以上。工匠的价值不仅是解决问题,更要促成跨领域技术流动。”

从储能电站经济性评估,到动态电压补偿装置选型,活动结束时,张霁明的心里已经列满了待办事项。他说,大部分规上企业都存在电力优化需求,“我们将建立‘企业吹哨—工匠报到’机制,把个性问题转化为共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