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焕新春︱象山学子传承“唱新闻”
宁波
宁波 > 社会热点 > 正文

非遗焕新春︱象山学子传承“唱新闻”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年是首个“非遗版”春节

宁波校园一直普及和传承非遗

今天来看象山学子传承非遗

“唱新闻”

唱乡音 品乡韵 传乡情

“唱新闻”是流传于象山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走唱类地方曲艺,又称“锣鼓书”,在象山半岛及周边一带地区广为传唱,于2011年入选全国第三批非遗代表作名录。为了弘扬非遗传统艺术,县文广局于2018年在象山县文峰学校成立了首个“唱新闻”青少年传习基地,“校园唱新闻”便应运而生。

以“老”带“少”,传承非遗

图片

学员参加市赛活动

图片

学员参加县文艺活动

传统的“唱新闻”属于口口相传的民间曲艺,多由民间老艺人演唱。为了传承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峰学校聘请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胜建老师和李素琴老师担任艺术指导,定期为小学生进行授课。在专家的指导下,学生们学会了新闻调和若干民间曲调的演唱,并能运用象山方言进行说唱,用锣鼓进行伴奏。《唱唱文峰好校园》《垃圾要分类》《紫风铃》等一系列校园作品,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拉近了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依“生”调“腔”,传递乡音曲韵

图片

节目获省赛二等奖

图片

参加市曲协活动

民间艺人在演唱传统的“唱新闻”时,多以单人或双人进行表演,唱腔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校园唱新闻的教学则根据学生实际作适当调整。如根据学生的音调特点进行移调演唱;对繁复多变的个性化润腔进行规律化处理;在说、唱为主的基础上,增加舞蹈性表演语汇;对一些过于冷僻的传统方言用“普通话”进行旁白说明等。总之,对“唱新闻”的“校园化”处理,始终秉持传统为纲、方言为本的原则,力求通过“校园唱新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传递乡音曲韵,播撒文化种子。

以“小”博“大”,传扬美好品德

图片

《紫风铃说事会》参加市少儿曲艺大赛获金奖

“校园唱新闻”多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通过对人物内心思想过程的深入刻画,揭示小事件背后的大道理,从而起到以小博大、以点带面的教育导向作用。以《垃圾要分类》曲目为例,经过“唱新闻”式的传唱,学生们较快记住唱词,能更加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和科学投放垃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分类知识想知道,我说你听不可忘;

回收垃圾分五类,每个种类要记牢;

废纸塑料和玻璃,金属材料和布条;

此类垃圾都是宝,回收重用更加好。”

——选自《垃圾要分类》

“校园唱新闻”自实施至今,通过音乐课堂、唱新闻社团、校园艺术角展示、舞台演出等多种渠道,为学生带去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滋养,实现了艺术与多学科素养的提升。为学生浸润乡土文化、为校园提升育人品质提供了极佳的机会。

附:“校园唱新闻”相关成果

图片

来源:宁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