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度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十大改革创新优秀案例正式揭晓。这一批案例紧扣创新集成性、改革突破性、数字变革性、绩效显著性等特点,有力推动我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呈现新气象。2月7日起,“宁波生态环境”推出“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巡展,展示生态环境治理优秀成果。
今日展示市生态环境局奉化分局选送的《奉化创新“海洋伙伴”环保舱模式 提升海洋生态治理水平》。
奉化区以破解海洋垃圾收集难度大、回收利用率低等问题为切入口,通过构建回收减量、智能监管、增值利用于一体的融合机制,打造废弃物高值化和商业化循环体系,实现海洋污染物收集、运输、分类、再生、深加工和高值化应用的可持续长效生态价值链,助力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构建循环型治理体系,实现垃圾由“入海”变“入舱”
海洋伙伴环保舱
完善“舱储”设施
坚持“定点回收+驻点处置”,以“海洋伙伴”环保舱为智能处理中台,构建“1+2+N”海洋垃圾回收矩阵,设置栖凤村和桐照村2个智能回收处置站,在周边渔村投放兼具回收海洋垃圾功能的特制垃圾桶,铺设形成覆盖所有渔区镇(街道)的回收矩阵。
畅通“舱运”渠道
“海洋伙伴”环保舱配置海洋垃圾处理中台,一体融合“分拣+转运”,兼具垃圾分拣和废油处理功能。自主研发“无人式交互+自动化处理”技术,将垃圾进行分类收储、清洗净化、减容打包等预处理。在油污处理系统中,废油水经过自动化处理后,可分解成标准废水和油污。根据转运量智能调度运输车辆,将海洋垃圾运输至再生企业。经预处理,垃圾体积缩小约80%,运输成本降低80%。2023年试运行以来,合计回收海洋废旧塑料超1400吨。
智能资源回收中心
实现“舱物”再生
通过塑料回收再生技术,海洋垃圾经历数道工序变成再生塑料粒子,并被用于生产符合国际生态环保理念的包装材料、工业制造、服装家纺等领域,相关产品较普通塑料溢价率在50%以上,实现废弃塑料高值化利用。截至目前,回收塑料已生产商品10余万件,后端产值预估超1000万元,综合惠渔惠农效益可达150万/年,并覆盖30%左右的渔民群体,年均可增收近万元。
文创产品
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垃圾由“人防”变“智控”
海洋污染源头可控
智能归集“浙里惠渔”等平台数据,实现海上渔船精准定位,开发海上回收系统,在线接收海上渔船海洋垃圾数字订单,根据渔船位置和物品信息,智能调度专用回收船进行回收,实现渔船返航垃圾前置回收,有效防控源头污染。2024年累计接受海上订单100余件,回收海洋垃圾超50吨。
海漂垃圾轨迹可测
搭建海漂垃圾预测系统,整合近海高塔高空光电视频监控资源,有效辐射海岸线53.7公里和近岸海域约49.6平方公里,结合天气预报模型、海洋数值预报模型进行分析,精准计算入海垃圾未来12个小时的漂移路径和岸滩垃圾的分布情况,从“追”垃圾变“等”垃圾,有效提升近岸垃圾清理效率。
高塔高空光电视频监控
海废利用全程可溯
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在“原料获取、产品制造、产品运输、产品使用、回收处理”海洋塑料回收全流程植入“碳标签”,对终端产品进行赋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视化追溯,打造循环永续产业生态。目前,已有100余家企业参与海洋塑料“从海上到货架”可视化追溯。
数字碳护照
构建伙伴式保护体系,实现垃圾由“生产”变“生态”
推行“绿色税”优惠政策
发挥“绿色税制”杠杆作用,依托税收“大数据+”,落实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对重点海废处理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帮助企业算清“税收账”和“生态账”,引领企业实现税收红利和环境红利的相互转化。
碳积分兑换
推行“碳积分”激励制度
推出“碳积分”普惠平台,将不同海洋垃圾按重量赋分,渔民获得的“碳积分”可在自助机上选购商品,包括兑换挎包、储物箱、电动牙刷等海洋废弃塑料循环再生品,不断激励更多人群加入环保行列。为国家的“双碳”战略和目标积极贡献一份力量,平台累计生成100余万元积分,兑换商品价值超10万元。
净滩行动
推行“海卫士”保护行动
吸收渔民、律师、党政干部、企业家等社会各界力量,组建“蓝海卫士”清理志愿队,定期开展“海上环卫”行动、“海漂垃圾专项清理周”等活动。在海边村镇利用村民议事长廊、文化礼堂等活动场所,建立环保红黑榜,选树宣传环保典型村民事迹,引导渔民增强海洋环保意识。
来源:宁波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