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处亚热带海陆交接处,孕育着丰富而独特的山海生态系统,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市生态环境局生态处和市环科院深耕“城市”和“海洋”要素特点,系统打造保护修复、调查监测、利用转化“三位一体”行动体系,努力绘就生物多样性魅力图景。
推进生物资源大保护,以“共生美”促进“多样性”
全地域调查
基本完成全市陆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并依托本底调查数据,制作并发布宁波市生物多样性电子名录,绘制物种分布电子地图,现已记录野生植物2187种,陆生脊椎动物558种。在全省率先打造“1+4+X”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网络,智慧守护生物多样性。
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全方位管护
在全省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浙江象山韭山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孵化世界级濒危中华凤头燕鸥209只,占世界各繁殖地总量的80%,获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最高奖项—野生动植物卫士奖;镇海棘螈实现人工繁育近千尾,野外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中华凤头燕鸥繁育
全民性宣教
将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作为民生工程予以重点实施推进,累计打造20多个市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获评省级体验地7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连续三年开展生物多样性体验月活动,常态化开展生物多样性亲子课堂。承办全国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主题活动,浏览量超500万人次,激发全民保护热情。
生物多样性亲子课堂
深化特色品牌大创建,以“实践美”助力“多样性”
聚焦海洋塑特色
在象山县打造全国首个海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地,全域推进生物多样性体验小单元建设,实践案例被纳入全省“多领域可持续利用”重要试点。牵头成立浙东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深化区域合作交流,共谋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路径与有效策略,跨流域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成立浙东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
聚焦乡镇塑品牌
推动海曙龙观乡建成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现场体验活动入选“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并发布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施指南》地方性技术规范。在奉化大堰镇打造宁波首条生物多样性风景线,串联多个生态景观,打造生物多样性特色旅游路线。
聚焦城市塑样板
开展鄞州区亲生物型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试点建设,打造全省首个城市“动物会客厅”,区内建有亚洲最大的以个人姓氏命名的昆虫博物馆,打破了以往“亲近自然需要远离城市”的思维桎梏。探索构建涵盖“就地保护、生态修复、格局优化及全民参与”的城市生物多样性管理体系,北仑区获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北仑区获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拓宽“两山”转换大通道,以“价值美”增色“多样性”
推动“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
海曙区龙观乡打造集“旅游研学、碳汇交易、文化创意、生物经济”于一体的生物多样性产业链,拉动绿色旅游产业增长30%以上。在北仑区、象山县打造水清滩净、渔鸥翔集的海上“两山”标志性场景,吸纳就业3.9万余人,生态旅游收入超亿元。
推动“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
在北仑区试点建立全国首个县级“两山”环保公益基金,50余家企业捐助公益金近2000万元,优先投入“镇海棘螈”保护地建设等五类项目,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绿色发展良性互动,保护项目获评生态环境部全国优秀案例。
北仑“两山”环保公益基金
推动“绿水青山”通达“金山银山”
在象山县挂牌成立全省首个“海上两山合作社”,打通生态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最后一公里”,构建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海曙区谋划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项目,协同推进象山环石浦港和余姚四明山EOD项目落地,不断提升生态共富“普惠度”。
来源:宁波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