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檐斗拱、雕花门窗……前不久,市民孙先生回到老家奉化萧王庙街道青云村。他惊喜地发现,装修了半年的百年老宅“三茂阊门”已“脱胎换骨”。
在江南古村,老一辈把合院称作“阊门”。“三茂阊门”位于青云古村中部大茂弄11号,建于清代晚期,是一处有着江南水乡特色的古建筑群。
为了给老宅注入新活力,青云村对仍生活在其中的住户实施异地安置,对整个建筑群加以修复。
“三茂阊门”的焕新,是青云村在文化传承、传统村落保护方面勇立潮头的一个缩影。
从一砖一瓦到名人故居,从老宅焕新到全域保护,作为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浙东民居”样板村,青云村由点及面,推动古村整体保护提升。
盘活资源,从“拯救”老屋开始
“剡水迳泉口,文澜绕竹庄。吾宗多绩学,此地有储藏。”清代诗人孙事伦的诗句道出青云村的悠远文脉。
村里处处可见青砖黛瓦、幽深巷弄、亭台曲桥,仅容两人错身而过的小道,用石子铺得整整齐齐,现存名人故居、祠堂、藏书楼等大量古建筑,依旧保持江南古民居风格。
青云村现有总量5万多平方米的传统建筑,其中,包括1处浙江省级文保单位(孙氏宗祠)、8处宁波市级传统保护建筑、4处奉化区级文保点。
成片的古民居散落在村中各个角落,大多是有百年左右历史的老宅。村中阊门众多,有走出过一对航天姐弟(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火箭发动机专家之一孙惠君和她的北航校友弟弟孙礼鹏)的“景兴阊门”,有典型合院式、连廊式结构古民居“三茂阊门”,还有清代进士孙锵故居“东初阊门”、清代举人杨裕丰故居“裕丰阊门”……错落有致,古韵留香。
之前,随着人口的不断迁出,村里的不少老房子被闲置下来,由于年久失修,渐渐地墙面脱落、墙体倾倒、房顶垮塌。
“如果村民自行修葺,会出现破坏古建筑和村庄面貌杂乱的局面,为了保护好这些老房子,村里决定统一设计改造,开展‘拯救’老屋行动。”近年来为挖掘整理青云村历史做了大量工作的74岁村民孙小明说。
担任历史文化名村建设顾问的孙小明说,青云村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对全村5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进行全面修缮,在修缮过程中充分挖掘古建民居的历史与人文价值,通过请教古文物修复专家、引进古文物修复技术等方式,坚持历史建筑保护、村民生活质量提高和村庄风貌提升同步推进。
经过不懈的努力,青云村已修复90%的古建筑。其中,有10%左右的濒临倒塌的老屋经过修缮后再现历史风貌,赢得村民交口称赞。
“活化”保护,让古村焕发生机
“如果说将古建老宅修缮完好,并升级改造使其适于现代使用,是让其重新升腾起鲜活生气,那么敞开古建老宅大门,以不同形式活化利用,赋予旧宅子以新功能,则是让‘沉睡的历史’焕发新生,让古建老宅‘活’出新的精彩。”该村党委书记孙志伟向记者阐述青云村的“保护之道”。
据孙志伟介绍,中华药栈药香博物馆项目已在青云村落地,选址就在刚刚完成整体修葺的“三茂阊门”。该项目总投资450万元,由青云村和中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目前已邀请国家级非遗传统香制作技艺(药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时亮进驻青云村。
中华药栈药香博物馆计划于今年试运营。届时,该博物馆将陈列各类药香文物、古老配方及制作器具,展现药香制作技艺的发展历程。
“我们的目标是将该博物馆申报为国家级非遗展馆,联合相关院校策划中医药领域研学及线上推广活动。”萧王庙街道文化站站长陈丽芳说。
与此同时,青云村拓宽产业范围,让“三茂阊门”为“联步青云”增加新的旅游项目和经济增长点,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非遗魅力。青云村与奉化区旅投集团联合开发的“联步青云”旅游项目,通过国学“六艺(乐、礼、书、数、射、御)”的研学形式,激活该村“重教藏书”的深厚文脉,打造文旅融合示范村落新标杆。
目前,宁波市和奉化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在青云村落地。同时,该村已建成游客服务中心、民宿酒店、休闲茶室等,改造了村史馆、小长房祠堂等具有文化和参观价值的景点10余处,进一步整合古村资源,使其集中化、优质化,整体风貌蔚然成形。
如今,青云村整体风貌的提升,吸引着更多的有识之士。距该村不远的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奉化校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景观生态环境学院的师生,在村里开设工作间,让古老的村庄洋溢青春的气息;8名“90后”在村里成立青云众创空间,多次举办论坛活动,提供创业咨询等服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青云村,正在成为连接乡村和青年、智创的好平台。
既留住原汁原味的文韵书香,又带给人们更多新的体验;既让古村保有那份“活的遗存”,又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青云村古韵新唱,散发着人文乡村的耀眼光彩。
(通讯员 杨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