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鄞州区潘火街道海璟园社区的共享厨房里热闹非凡,居民们围在摊位前领汤圆,孩子们举着画灯追逐嬉闹。
其实,在这场活动上,美食与游戏只是表象,那些蒸笼里升腾的热气、灯谜墙上摇晃的流苏,悄然映照着社区里一群“再出发”的身影——曾因生活放慢脚步的全职主妇、创业受挫的快递站老板、重返职场的“重生妈妈”……他们在社区的帮扶下,正把日子揉成“面团”,包出属于自己的“共富馅”。
从主理人到合伙人
“共享厨房”让宝妈家门口创业
“灶台是我们的办公桌,锅铲就是我们赚钱的武器!”80后的二胎宝妈张月平是社区里的明星人物,谈到这两年的发展,张姐很是感慨。
海璟园社区有着数量不小的全职宝妈群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宝妈渴望灵活就业,却困于“带娃难离家门”,张姐正是其中之一。
2023年7月,社区开始打造“共享厨房”项目,旨在为辖区内的全职妈妈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项目一推出,吸引了11位全职妈妈制作美食创业,张姐也来了。闲暇时间,妈妈们在共享厨房制作点心,之后通过小区团购模式,将点心销售给辖区居民。
在这期间,张姐边学手艺边创业,她做的肉包、麦饺筒、烧卖都成了周边的爆款产品,日均销售额有200多元。
张姐和其他合伙人一起准备面点。
去年11月,社区将200平方米的闲置空间打造升级成共享厨房,规模进一步扩大,并成立社区企业,开始尝试自我造血。张姐凭借出色的手艺和居民的认可,便从主理人,摇身一变成了社区发展合伙人。
在社区的精心培育下,“张姐私房点心”“铃儿手工糖”“喜又面包”三个品牌应运而生,除了张姐外,又有三名宝妈加入合伙人的行列。“以前在家围着孩子转,感觉自己都和社会脱轨了,多亏了社区共享厨房,现在不仅能在家门口工作赚钱,还能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张姐说,现在团购预定模式成熟,日均营业额可达1500元。
据悉,共享厨房的收入通过比例分成,一部分进入社区企业用于社区的发展建设,一部分则由合伙人分成。“自己能赚钱,又能为社区发展贡献一份力,大家都很骄傲。”张姐满满的成就感。
为了打好社区“自我造血”的经济基础,做好“一老一小”健康饮食服务,共享厨房还开展公益“主理人厨艺课堂”及“小小厨师”劳动课堂,发挥合伙人队伍的公益作用,成为社区治理的一份子。
社企加油站
托起他们的职场第二春
“30多岁重新考证,比带孩子还紧张。”仲丽梅来自山东青岛,有一个4岁的女儿,因为失业,她在潘火街道的零工市场“兼职”了一段时间,也做了不少企业订单,但她还是向往着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零工市场是由社区与企业联动的零工平台,专门为要灵活就业的居民设计。
在以“公益+社区商业”为运营模式的基础下,海璟园社区企业引入了普惠性托育园、少儿艺培、体能训练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共建机构,他们在为社区提供专项公益服务的同时也致力于共同推动社区青年群体实现再就业。对仲丽梅来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
托育园正在举行活动。
社区与引入企业共同梳理了“就业障碍清单”,针对“技能断层”“时间碎片化”“社会融入难”三大难点,推出“培训+考证+岗位直通”的闭环服务。
去年,仲丽梅通过社区帮扶考取保育员职业资格证书后,通过社区牵线搭桥和企业面试,顺利进入社区企业引入的友好家园托育园工作。更让她暖心的是,托育园特意将她的排班与女儿幼儿园作息同步,“接送孩子只需步行10分钟。”
如今,像仲丽梅这样在社区企业引入的共建单位实现再就业的居民已有5人,引入企业的丰富业态也给了辖区居民更多的选择。
“创享管家”破解个创之困
针对其他有创业梦想的居民和需要帮扶的辖区新就业群体,社区还为他们提供着场地和资源支持。
2023年10月,海璟园社区“乐业前璟”党建品牌项目开放了共享办公室,针对社区创业群体,海璟园推出“三张清单”服务,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和政策清单,创业者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点单,由社区提供服务。
马祖清来自安徽,今年52岁,在宁波已经21年。去年,他在宜兴路上开了菜鸟驿站,负责宜兴路上5个区块的快递配送,手下带着7名快递小哥。这已经是他在宁波的第三次创业。
狭小的店铺,高额的租金,店铺对面又是幼儿园,隔三差五的投诉让老马在“新”创的路上满是荆棘。社区党总支书记陈龙和网格员了解情况后,整合协调社区资源,帮忙整理出一处社区管理用房给老马用。“社区真的帮我解决了大难题,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因为获得了社区的帮助,平时社区活动,老马和他的团队总会在忙碌的送货间隙,提供了物料和人力,贡献满满的 “小哥力量”。
共享办公室办公点。
截至目前已有13位社区创业居民入驻,成功孵化出9家个人创业公司。心理咨询师胡晓东和少儿国学讲师张红都是入驻共享办公室的合伙人,他们也都是社区各类活动的常客。
“帮扶不是施舍,是点燃大家内心热爱生活的火苗。”社区党总支书记陈龙说,海璟园社区也将继续坚持社区就业创业帮扶工作,依托“引育拓 ”的坚实基础,奏响社区“创享”的和谐三部曲。
来源:文明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