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宁波市各中小学陆续开学
依据过往经验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
各类针对学生家长及商家的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将步入高发期
宁波多地公安机关发布反诈提醒
一起来看
↓↓↓
▲商家被骗近6000元。
今年1月,在钟公庙街道经营饮食店的刘老板突然收到一条陌生消息,对方自称是负责学校订购团餐的工作人员,说学校近期会有活动,急需订购一批工作餐。
刘老板立即联系这位所谓的“老师”,并就订餐的数量、价格、口味等事宜进行沟通。
第二天,对方又找到刘老板,说学校还需要订购一批“佛跳墙”。可刘老板平时没接触过这类高档食材,实在没渠道拿货。
“老师”似乎早有准备,马上发来一个QQ号,解释说之前和这个供应商起了点矛盾,不方便直接联系,希望刘老板能帮忙从中牵线订购,还承诺事成之后会给1000元好处费。
刘老板想着对方是“大客户”,而且帮忙还能赚点外快,便答应了下来。
殊不知,这其实是一个“套”。
刘老板添加“老师”提供的QQ并与对方谈妥订货事宜后,又将所需定金等情况告知“老师”。“老师”立即甩给他一张转账截图,信誓旦旦地表示钱已转,但银行系统有点延迟,需要2小时后才能到账。
随后,“老师”催促刘老板先将钱垫付给供应商,不要耽误学校的事。刘老板一想也在理,于是毫不犹豫地将5999元定金转给了“供货商”。
可2小时后,刘老板发现“老师”所说的钱始终没有入账,便再次联系对方,却发现对方消失了,就连“供货商”也联系不到了。
“这种冒充学校采购‘老师’,以大单为诱饵,坑害商家的骗局,去年多发。它是从冒充消防工作人员采购骗局演变而来的。每年预警,但每年都有人被骗。”反诈民警说,公安机关近期频发预警,就是因为骗子会蹭开学这个“热点”。而对商家来说,开学后学校要采购一批物资,听起来同样合情合理。
骗局的“阴险”之处就在此——利用了商家的惯性思维及贪小便宜心理。
“我们给商家的防范建议是,接到大单先别急着乐,一定要与相关单位进行核实,并且按照正常商业操作流程来,千万别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反诈民警提醒。
▲鄞州这名家长被骗。
另一类被“点名”的多发骗局,就是冒充老师诈骗家长。鄞州、江北、镇海等地公安均发布案例进行提醒。
在鄞州,曾有这样一个案例——
中河街道的汪女士收到一条“女儿”的短信,称有一位清华教授来校开设补课班,机会难得,她想参加。
孩子想上进,家长自然开心,并且信息是通过“校讯通”发送过来的,汪女士信以为真。于是她打了短信中留下的“老师”电话,替“女儿”报名,最终被骗近4.7万元。
▲套路基本类似。
江北公安则连发了三个类似的案例——
案例一:“儿子”添加陈女士为QQ好友,称要报培训班,需要培训费近3.8万元。随后“老师”找上门做家长的思想工作。陈女士未经核实就转账,最终被骗。
案例二:张先生报警,称“女儿”通过QQ告诉他要报学校的培训班并推送“老师”微信给他。他信以为真,加对方微信好友并详聊,最终被骗2万元。
案例三:李女士收到“女儿”短信,称其在上课,学校有“抢手”培训班,她没时间报名。家长替“女儿”代劳,随后就有“老师”主动找上门,让其缴纳费用。李女士最终被骗近7.3万元。
在镇海,也有类似的案例——
张先生及刘先生分别收到“女儿”发来的QQ信息,也是声称要参加“稀缺”培训班,征询家长的意见。随后,“老师”找上门来“洗脑”,吹得天花乱坠。最终,这两名家长分别被骗7.4万元及5000元。
“这种骗局虽然手法老套,但总有人落套。‘阴险’之处就是利用家长希望孩子上进的心理。”反诈民警说。
“冒充老师要你缴费”的骗局有很多分支,除了上述所说的,还有另外一种较为常见的——骗子潜入班级群,“山寨”其中一名老师,然后以缴纳某活动报名费用、材料费,购买学习资料费等理由,忽悠家长交钱。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般骗子会唱双簧,不仅冒充老师,还会冒充家长。然后由“家长”带头缴费,利用大家的从众心理行骗。
民警提醒,家长如果收到要求“缴费”或“转账”的信息通知时,可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核实,不要急于转账、汇款,一旦发现可疑情况,请保存好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
来源:宁波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