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八宁海西岙抬龙:光影交织中的非遗狂欢
宁波
宁波 > 社会热点 > 正文

正月十八宁海西岙抬龙:光影交织中的非遗狂欢

mmexport1739634570466.jpg

在大多数地方,过完元宵节,便意味着春节结束了,但在宁海长街镇西岙村的风俗里,春节是“小年”,正月十八才是真正的“大年”。2月15日晚,长街西岙村民以一场老习俗——正月十八抬龙,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吉祥平安,同时激励后辈子孙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当晚8点,随着三声震天响的鼓声,丞相公园瞬间灯火辉煌。刹那间,烟花如繁星点点倾泻而下。一青一白两条巨龙在人群的簇拥下,分别从祠堂和广场相对游出。“快看!龙须缠在一起了!”“太壮观了!”......随着人群的惊呼声,只见青龙与白龙在古桥中央缓缓靠近,龙须相触的瞬间,两岸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

mmexport1739634567298.jpg

随后,两条巨龙由村民抬着,一南一北,雄纠纠气昂昂地向村里蜿蜒游去。只见那两条巨龙浑身闪烁着七彩,硕大的龙眼金光闪闪,真是气势磅礴,龙气冲天。“长龙”所到之处,人群欢呼雀跃。孩子们兴奋地在人群中穿梭,大人们则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记录下这一精彩瞬间。

“非常震撼!传统非遗文化太有魅力了!”从宁波鄞州赶来的游客相泽龙专程带孩子一起过来观看,“这样的表演很少见,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回忆,希望这样的年俗活动举办得越来越多,传承得越来越好!”

“这里的龙就很独特,让人感觉到有力量有激情,参与感非常强!”游客胡帆杭表示听闻西岙抬龙很出名,也非常有地方特色,因此今年特意与朋友一起驱车前来观看,热闹精彩的现场让其感到不虚此行。

“来了,来了,咱们快去沾沾喜气。”早早守候在路边的村民陈龙飞一家,兴高采烈地穿到队伍中摸龙头、抚龙珠,为新年讨个好彩头。“看着两条大龙‘游’起来,村里闹腾的景象,年味就更浓了。”陈龙飞说,正月十八这一天,不管多远,村民都会从外地赶回来,祈福新的一年安康如意。

宁海发布

26

据了解,西岙抬龙以观赏为主,因为龙体庞大,游龙时需要百余名健壮男子共同用肩膀抬着一起游走前行。其中,“白龙”头高3.8米、身长32米;另一条“青龙”头高3.5米、身长39米,被称为“江南第一大龙”。对于当地人而言,“西岙抬龙”不仅是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承载着西岙人民对龙的崇拜和感恩。因此,很多村民都为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感到自豪。“以前是爸爸抬,现在轮到我来抬,很兴奋!”鲍怎德今年第一次参与抬龙脚,“现在像我一样的年轻人都参与进来了,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能代代传承下去。”

“能成为抬龙的成员并给村民送上祝福,特别开心,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也油然而生。”李建成参加西岙抬龙已经七八年了,今年承担了抬龙头的任务,“这不仅是一场热闹的活动,更是我们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眷恋。”

一路上,人流随着巡游的“双龙”游走,欢呼声、鞭炮声在流光溢彩的烟花点缀下的小山村中荡漾。大约半小时后,两条巨龙顺利游完村道,第二次在文化礼堂前的桥头汇合。晚上9点左右,“行大龙”活动落下帷幕,但人们仍意犹未尽,沉浸在这热闹喜庆的氛围中。

据西岙抬龙非遗传承人陈万珍介绍,西岙“正月十八抬龙”习俗相传始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770多年的历史。该习俗于2004年恢复,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挖掘和传承抬龙文化,当地还在巨龙制作中采用竹编、木雕、彩绘等各种传统工艺,增强抬龙表演的观赏特性和文化内涵,成为宁海乡土风俗的一道独特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西岙‘抬龙’民俗活动不仅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更是对当地非遗文化和宋韵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西岙村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陈万珍说,作为西岙抬龙的非遗传承人,他深感责任重大,会跟村民一起,将这古老的习俗传承延续下去,

除了抬龙集福传统活动,现场还有“宋韵游园会”、戏曲演出等丰富的文化大餐。成千上万的游客汇集在这个千年古村,共同感受浓浓的年味儿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来源:宁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