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要停工交罚款,没想到执法人员还帮我们优化了施工方案,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某店主指着执法人员列出的装修“负面清单”感慨道。这份由衷赞叹的背后,是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践行“预约式执法”的创新实践。
两日前,小港综合行政执法队在开展市容秩序专项督查时发现,辖区内某商铺装修现场触发了风险隐患双重警报:未苫盖的建筑垃圾肆意侵占人行通道,违规搭建的临时围挡形同虚设。对此,执法队员立即启动“服务型执法”程序,通过“普法释理+柔性指导”与店主开展“法理情”三位一体的恳谈式沟通。
面对店主“装修小白”的焦虑,执法队创新实施“诊疗型执法”。一方面告知其装修的违规之处并开具《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24小时内完成“垃圾清运、围挡升级、路面消杀”三项硬指标;另一方面启动“政策育苗”计划,提前介入装修指导,通过《商铺装修合规指南》开展“精准滴灌”,结合商家装修图纸进行“全流程沙盘推演”,提前标注户外灯箱超宽、消防通道占用等“合规雷区”,以“政策礼包”破解“开业即整改”的治理顽疾。最后依托“政企资源嫁接”机制,推荐街道认证的3家合规建筑垃圾清运企业,协助其测算运输成本。这种“既开药方又送药引”的做法,生动演绎了从“事后灭火”到“事前防火”的治理哲学。
“城市治理要像中医治未病,既要手持《条例》这把‘手术刀’,更要备好服务这副‘调理方’。”小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吴寅在专题会上强调。此次执法方式转型突破了传统“末端处置”的路径依赖,创新了预防性治理模式,从“灭火式”整治到“未病先治”的治理跃迁,实现了执法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让城市治理既有“法规刻度”更显“民生温度”。(通讯员顾焯惟 陆显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