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开放激活宁波新发展 开放“强”市吹响冲锋号
宁波
宁波 > 凤眼观甬 > 正文

以高水平开放激活宁波新发展 开放“强”市吹响冲锋号

坐标宁波,聚焦高水平开放,“冲锋号”已然吹响。

本月初,宁波市印发《关于推进高水平开放建设开放强市的行动方案》,提出聚力抓好改革与开放、“硬件”和“软件”、“引进来”和“走出去”、内贸与外贸、发展与安全五个“统筹”,深化外贸、外经、外资、外智、外事联动,做到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切实增强话语权、定价权、规则权。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市。这也是宁波下一步经济工作的行动总纲——

激活优势裂变

外贸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每5家民营出口企业,至少有1家“浙江籍”;4家“浙江籍”中,至少有1家“宁波籍”。更不用提:“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从事外贸相关工作”的宁波传奇,5家宁波外贸企业中至少有4家在做跨境电商。

背后的数据支撑是:去年,宁波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额1.09万亿元,同比增长13%。宁波由此成为继深圳、上海之后的第三座“民营外贸万亿之城”;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全球第一,是全球唯一拥有两个“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3。

显然,作为开放大市,宁波已经有了“大”的样子,但是由大向强,宁波依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去年,宁波出口数量同比增加17.6%,而出口价格同比下降3%。从季度看,出口数量四个季度均保持两位数增加,但价格皆呈现下跌态势。此消彼长间,反映的正是出口商品层次不高、定价权不足。

宁波的行动方案亦为此开出了“药方”:补强外贸能级这一功课、补齐内畅外联这一环节、补上制度创新这一关键。

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当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的浪潮拍打东海岸,宁波正在制度型开放的深水区,劈波斩浪,“变”开放优势为发展胜势。

打开机遇穹顶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近年来的贸易摩擦,都给外贸带来过阵痛。但宁波挺过来了,而且把每一次危机都变成了新的生机。

“民营企业遭遇的一些困难和挑战,是能够克服的而不是无解的。我们民营企业要坚定发展信心,练好企业内功,不断提高化挑战为机遇的能力,努力把企业做强做优。”宁波豪雅集团副总裁蔡井泉说。

目前,豪雅已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建设数十个海外仓库,面积60多万平方米,经营产品涵盖家电、家具等20多个品类,其中95%以上为企业自主品牌出口。穿越风暴,实现了制造与开放的两翼齐飞。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重构背景下,干字当头,奋勇争先是宁波人的“莫等闲”。

这样的心气,恰与开放“强”市不谋而合。行动方案上,我市亮出一系列战略目标,包括锚定“资源配置力、全球辐射力、制度创新力、国际竞争力”。

“这四力,宁波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紧扣建设高能级开放强市“一条主线”,实施外贸稳量提质、消费挖潜提振、“两大攻坚”,聚力抓好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办好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争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三件要事”,着力推动商务经济规模和质量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

重构发展象限

“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能级开放强市”,意味着宁波需要提高站位、放宽眼界,在更大格局中认识自身使命和机遇,并在横向引领协同、互补中体现价值。

去年底,正是在全省开放大会上,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揭牌成立。这块牌子的“执行方”,就在宁波片区和舟山片区。

宁波提出,结合宁波片区的资源禀赋、开放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开展系统谋划。

目前,宁波市明确了六大提升行动具体任务,细化了30余项分阶段分步骤任务清单,同步形成了重大项目清单和制度创新清单,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初步谋划了未来5年的大宗商品储备设施项目和集疏运项目,总投资估计超700亿元。

全链条创新。围绕大宗商品“储、运、贸、产、服、数”各环节开展系统化、集成式制度创新,同时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举措的协调联动,在新能源原材料、冷链等重点品类拓展,大宗商品交易交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数智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专项攻坚,培育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

全市域联动。在市级层面强化统筹协调,推动自贸区核心区与联动创新区协同发展,深化“一区一件事”改革,依托甬江科创区等重大载体和平台,推动镇海绿色石化、国家高新区新材料、象山冷链等产业链供应链更好融入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

力争在长三角区域,突出与舟山、上海等地错位协同,构建要素互通、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功能互补的良好发展生态。

面对复杂问题,统筹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管理无法一劳永逸。“跳出宁波看宁波”,各个领域都要展现这样的视野和思路,把开放这个最大优势发挥到极致。

来源:宁波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