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烟头奶奶”捡烟头的第十年。2月20日上午7点,记者看到,在鄞州区邱隘镇东港路上,被称为“烟头奶奶”的高云香等10多位志愿者像往常一样,身穿绿马甲、拿着长夹子正在捡垃圾,两个小时之后,大家捡出了161个烟头。而最多的一次,同样的片区,“烟头奶奶”们捡了30多斤烟头。
一支以捡烟头起步的志愿服务队,在十年间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3位“烟头奶奶”拉起一支70人队伍
2016年,甬动爱心服务中心正式成立非盈利社会组织,同年,该中心开启了“烟头奶奶”品牌打造,今年78岁的高云香和80岁的吴桂凤、73岁的李秀定,成为了首批“烟头奶奶”团队成员。
高云香女儿、甬动爱心服务中心负责人陈芬介绍,在这个团队中,不乏是随迁老人。今年64岁的金素梅是天台人,家住在姜山,从姜山到邱隘,大概20多公里,每次活动,这个老人场场不落。起初,因为路远,陈芬怕她太辛苦并不同意她加入,但是一到活动当天,这个老人都会在凌晨5点多出发,骑着电动自行车,花了一个多小时到邱隘,而且还是第一个到的,这一做就是五年。
在十年时间里,像金素梅这样的志愿者非常多,做公益,不仅让他们拥有获得感,更让她深深融入到了宁波这座城市里。如今,“烟头奶奶”团队已走过十年,已从3个人,壮大到70人,而“烟头奶奶”们的年轻跟随者,更是不计其数,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平日里,我们有20个左右的‘烟头奶奶’固定开展志愿活动,一到周末,就会有不少家庭加入,人数能达到五六十人,到了假期更是有上百个志愿者加入。”陈芬表示。
从街头捡烟头拓展至十几项公益服务
随着队伍壮大,“烟头奶奶”的服务内容不断拓展。除了捡烟头,他们还开展文明劝导、交通引导、垃圾分类宣传、开设学生社会实践等。
在邱隘镇,新宁波人众多,为了让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子女融入宁波,“烟头奶奶”们开启了“童步儿语 迁鸟助飞”项目,活动开始前,陈芬现场教孩子们宁波话,指导孩子做本地菜;83岁的“烟头爷爷”陈俊蓉免费教书法;经各级部门牵线搭桥,还在周边村里开辟了共享菜园,“烟头奶奶”们会教授种植,让孩子们体验耕耘的乐趣,并将种植的农作物送给孤寡老人们。
更让人感动的是,这些小小的被服务者也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实现了爱心的双向奔赴。2018年,200多个孩子成立了“烟头小将”志愿队,跟随“烟头奶奶”一起捡烟头,在公众场所劝导市民不抽烟。今年读初一的张家浩来自湖南,每次志愿活动,他都在公交车站,用略显生硬的宁波话维护秩序;来自安徽的朱羿诚,已经在组织里6年了,他如今也成为了一名志愿者;还有一个叫阿文的孩子从初中时就成为了志愿者,如今已经工作了,偶尔还会来参加志愿活动。
“在教孩子们过程中,看着他们懵懂到懂事,从青涩少年成为有担当的志愿者,陪伴他们成长的日子里,也早就把他们当成家人了。”陈芬感慨地说道。
一次捡烟头数量从30多斤缩水至百来个
在捡烟头过程中,陈芬最大的感受是如今烟头数量断崖式下降,2018年,最多的时候,30多个志愿者能够捡到30多斤烟头,铺在地上非常壮观,现在捡到的烟头明显少了很多。
她认为,一方面反映出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了,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不文明行为减少了,另一方面,也彰显出了“烟头奶奶”十年辛勤付出的成效。
“公园、小店门口都是烟头的重灾区,每次,我们都会当着抽烟者的面把烟头捡起来,时间久了,很多抽烟的人都不好意思再乱丢烟头,甚至有些人会主动把烟头扔进垃圾桶。”对于这一变化,陈芬感到欣喜。
这些年,通过媒体宣传,“烟头奶奶”团队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她们的行动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市民的文明习惯。
十年时光,这支队伍历经蜕变,从最初的星星之火,燃成照亮城市的温暖炬火,成为传递爱与文明的动人力量。“希望下一个十年,已经没有烟头可捡了,我和我妈也会继续搭档做志愿者,和每一个团队成员一起,奔赴下一个十年。”陈芬表示。
来源:文明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