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20余名三年级的学生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小学一年级的新版美术教材。
原来,这些孩子大部分是学校剪无限社团的成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跟着施灵敏老师学习剪纸技艺。施灵敏老师是宁波市首届十大剪纸艺术家、第七批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学校美术教研组组长。
孩子们在校园学习剪纸的场景照片被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选中,编入一年级上下两册的《义务教育教科书 艺术 造型·美术》。这也是宁波市至今首个入选的学校剪纸作品。
照片背后是孩子回归天性、发掘潜能
剪纸作为我国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感受非遗技艺的艺术之美,浙江省新版的美术教科书专门设置了“剪纸”章节,教大家如何用自己的巧手剪出一个个漂亮的剪纸作品。
学校剪无限社团成立于2021年,目前社团里有20多个孩子。在日常教学中,施灵敏崇尚贴近生活、回归自然,引领孩子回归天性、发掘自身潜能。“每一学期,我都会为社团的孩子们准备一场个人剪纸秀,借助各种资源为他们搭建个人平台,创设展示的机会。”施灵敏说。课余时间,她还会组织孩子们参与剪纸公益活动,鼓励他们把剪纸艺术传播出去。
偶然的机会,施灵敏了解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采编人员正在寻找合适的校园剪纸照片。随后,孩子们一遍遍地打磨作品,最后剪纸照片成功登上了教科书。
从拉花、编角花再到连续纹样的花边等,这次入选照片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精美的剪纸作品,还精准捕捉到了他们自然交流、幸福成长的美好瞬间。
让更多孩子在文化传承中收获成长
从小白到入门再到精通,短短时间,孩子们收获满满。“我没想到,有一天能在教材上‘露脸’!”301班的陈果同学回忆道,那时自己才上小学一年级,抱着好玩的心态,参加了剪无限社团。在施老师的指导下,陈果和同学们一起用漂亮的彩纸,剪出各种各样的窗花,并贴在窗上、门框上,装扮教室。
教科书上刊登的照片。
观察生活,是剪纸艺术的起点。想要剪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首先得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它们的特点。“为了剪出一个飞舞的蝴蝶图案,周末妈妈特地带着我去公园细致地观察蝴蝶的形态特征,然后用画笔和刻刀在纸上勾勒下来,再拿小剪刀让蝴蝶‘飞’出画纸。当我把纸轻轻展开时,两只连在一起的蝴蝶突然出现在眼前!这个过程好有趣,我一下子爱上了剪纸。”302班金殷乐同学说。
施老师带着孩子们参加公益活动。
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潘伟锋表示,这一荣誉充分展示了学生优秀的个人素质和出色的艺术表现能力,也体现了学校在艺术特色教育教学方面的卓越成果,“今后,我们将继续搭建平台,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更多孩子在文化传承中收获成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据悉,一批新艺术课程教材将从秋季学期起全新上市,引领教学新潮流。教材的更新,不仅是对过去成功经验的传承,更是对新课标精神的深刻践行。
来源:余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