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两会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其中,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等词不断被提及。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更多地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已经成为增粮之路上的一盏“明灯”。宁波,正以实际行动探索着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而宁波市农之者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创建申报的农机创新试验基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走进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大矸街道莘峰村的农之者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一排排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映入眼帘,这里是宁波农机创新试验的“前沿阵地”。基地负责人孙新科自豪地介绍:“我们基地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为端稳宁波的饭碗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之者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6月,虽然年轻,但已发展成为一家集机插、机耕、机收等全程机械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服务公司。基地占地5亩,拥有1400平米的库棚房、5个单体育秧大棚以及各类农机设备原值达到450万余元,装备水平在宁波地区名列前茅。
“抓好规范化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是我们基地发展的第一步。”孙新科说。公司从规章制度入手,建立了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明确了从管理层到每位员工的权利义务,确保了公司运营的规范化和高效化。同时,基地以谷物烘干为重点,通过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提升了农业设施生产效率,加快了粮食产后服务社会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进程。
在优化项目方案设计上,农之者农业打造出了样板工程。谷物烘干加工中心项目建设集粮食清理、烘干、仓储、农事服务于一体。孙新科介绍:“我们的项目实现了粮食产后全程不落地,大大提高了粮食的加工品质,也为周边农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先进装备设施的集成,是基地提升作业效率的关键。农之者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优选了10台20吨/批次的低温循环式烘干机,采用一体式排列,大大缩短了烘干线的整体横向距离,减少了烘干房占地面积,降低了土建造价。同时,烘干机配置多层干燥缓苏段,干燥速度提高30%~40%;采用日本原装进口水分仪实时检测谷物水分,自动调整烘干时间,避免了过度烘干,提高了烘干效率,降低了能耗。
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基地的硬实力,也带来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基地年烘干时长65天,年烘干粮食量可达6500吨,年平均营业收入约130万元。更重要的是,基地的建设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进农民增收致富、优化农村生产环境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为农业环境调整优化、增强产后服务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未来,孙新科有着清晰的规划:“ 我们将以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的相关指标为标准,大力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计划进一步加大投资用于建设稻谷加工基地,延伸产业链,推广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经济效益,进而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同时,基地还将推进农业基础服务与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集成应用数字农田、品牌推广、信息共享等数字场景,为农业数字化改革打通“最后一公里”。
孙新科表示:“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宁波的农业一定会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前进,端稳宁波的饭碗,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
(凤凰网宁波 诸瑗瑗 通讯员 张梦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