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是科技强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北仑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关于深化机械强农行动推进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一县三基地”建设任务和计划,积极推进高水平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高标准打造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和农机创新研究试验基地,有效推动北仑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创新引领,“机器换人”提升农业生产力
走进北仑区的农田,一幅幅现代农业的画卷映入眼帘。近年来,北仑区以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县创建为抓手,高质高效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全区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区农机总动力9.76万千瓦,满足辖区内水稻、茶叶、设施水果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需求。
以水稻种植为例,北仑区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形成了甬优1540号、甬优49号等多个水稻品种的全程机械化高产技术模式。宁波市农之者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作为水稻农机创新试验基地,展示了现代化水稻种植的全过程。在这里,从育秧、插秧到收割、烘干,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不仅如此,北仑区还在茶叶和设施水果种植上实现了“机器换人”的突破。宁波市北仑孟君茶叶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扁茶流水线等先进设备,实现了自动化茶叶加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而在浙江芦江园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无土栽培技术和物联网智慧农业云系统的应用,让瓜果种植变得更加精准高效。农场主介绍:“通过智能控制,我们可以实时监测作物的生长环境,精准施肥灌溉,瓜果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显著提升。”
融合创新,农艺农机深度融合显成效
实现全程机械化,确保机械能用、真用、好用,通过农艺宜机化再造构建宜机化农业标准体系是关键。北仑区在推进“机器换人”的同时,还注重农艺与农机的深度融合,成立了专门的农艺农机融合专家工作组,针对水稻、茶叶、设施水果等特色产业,开展技术集成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
在宁波市北仑区梅山海时达家庭农场,记者看到,农场主正操作着新型插秧机在田间作业。据农场主介绍,这种插秧机不仅提高了插秧效率,还能根据水稻品种和土壤条件调整插秧深度和株距,实现了精准种植。
海时达的案例正是北仑区农艺农机融合的一个成功缩影。不仅如此,通过农艺农机的深度融合,北仑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机械化技术模式。如北仑区茶叶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图、明州雀舌绿茶加工工艺流程图等,这些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还带动了周边农户从传统人工作业向机械化作业转变。
服务创新,构建全方位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推进机器换人的过程中,北仑区农业农村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落实落细农机惠农政策、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机监管服务水平,用“辛苦指数”换来农民的“幸福指数”。
在此基础上,北仑区农业农村局积极引导农机服务主体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范围拓展和产业链延伸。在北仑区,像宁波市农之者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这样的农机服务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服务中心不仅提供农机作业服务,还开展农机维修、培训、租赁等一系列服务。宁波市农之者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新科介绍:“我们服务中心配备了先进的农机设备和技术人员,可以为周边农户提供全方位的农机服务,让他们轻松实现‘机器换人’。”
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北仑区也走在前列。农机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可通过卫星定位终端定位管理农机,提供农机安全监管、作业监控、作业审核等功能。同时,还推广了一批智能化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如芦江园、清泰园等,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北仑区在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的创建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机器换人”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北仑区将继续深化农业“机器换人”战略,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产业化、高效化水平,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北仑力量。
(凤凰网宁波 诸瑗瑗 通讯员 张梦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