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午,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游客服务中心前广场河畔清风拂面,2025年宁波市“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宣传活动在此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宁波市河长办、宁波市水利局主办,宁波市水务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曙区河长办、海曙区水利局、海曙区古林镇人民政府承办,主题为“水网织就共富梦,河湖共谱幸福歌”,生动展示了宁波在“治水兴城”方面的生态成就与共富实践。
“water+”新业务链发布、生态卫士讲述护水故事……
水网编织共富梦,河湖同谱幸福歌。
今年正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宁波市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理念。曾经浑浊的溪流如今成为火爆的漂流项目,再生水洗车点遍布街头,既节水又省钱。活动现场,8位“生态卫士”分享了他们的护水故事。亭下水库护林员江伟军带领团队日均巡山10公里,守护着城市的“大水缸”;镇海黄背包志愿者协会会长秦红波通过“黄背包”项目培养了百余名青少年志愿者;北郊社区的“亲苗护水队”则持续深化“亲子治水”模式。他们的故事正是宁波“治水兴城”的缩影。
“我们将继续传播正能量,带动身边更多人参与节水护水的行动中来。”生态卫士黄云申说。市级“民间河长”韩锦烨介绍了AI河长巡河模式。该模式借助低空无人机,按照定时定航线的方式全自主巡河。与传统人工巡河相比,这一模式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巡查,极大地拓宽了巡查视角,提升了巡查效率。“以往人工巡河效率较低,一天最多只能巡查5公里河道,而现在我们的无人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目前巡查里程已累计达到1万余公里,覆盖了海曙、江北、余姚、奉化等近九个区域,大半个宁波都在其监测范围内。”韩锦烨表示,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AI河长将在宁波的河道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守护好宁波的碧水清流!
活动当天,宁波水务集团发布了“Water+”业务链,标志着水务产业将迈向“资源循环生态网”。每一滴水都将“身兼数职”,用于灌溉农田、点亮光伏、滋养文旅等。宁波市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涉水一条链’到‘Water+产业圈’,让每一滴水都成为城市向上的力量。”
河湖变身“共富引擎”!首批水生态价值转化试点项目发布
活动现场,宁波市发布了首批11个水生态价值转化试点项目。这些项目通过水生态修复、再生水回用、农旅融合等模式,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镇海三圣殿水库从荒芜溪流变身为网红露营地;鄞州亭溪小流域凭借沿途古村风景和清澈溪水,激活了千万产值的亲子旅游;宁海天明湖则以水为核心,汇聚文化、运动、商业之力,书写了“水岸经济”的新篇章。
为了让市民更好地游览这些“幸福河湖”,活动现场正式上线了“宁波市幸福河湖电子地图”。这份“亲水指南”涵盖了5大主题圈、上百个亲水点位,市民只需轻点手机,即可查询水质、导航路线、规划露营或研学之旅。一位市民扫码后表示:“这份地图非常实用,不仅能清晰查看信息,还能一键获取线路和实时导航,是市民共享生态红利的亲水指南。”
“这份地图很有意思,只要我扫码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我想要的信息,看到这里有鄞州的‘都市滨水’,奉化的“山海溯源”等等,都能一键获取线路、实时导航。”一位市民笑着扫码,迫不及待规划周末的亲子研学之旅,“这份地图不仅是宁波治水成果的数字化呈现,更是市民共享生态红利的亲水指南。”
活动当天,不少市民搭乘游船,“舟”游古林,欣赏沿途美景。游船线路经过西洋港河、照天港河等7条水道,将沿景点串珠成链。途中,市民不仅欣赏了美景,还体验了各村农耕种植、水乡野趣等特色。岸边的“水岸市集”准备了节水盲盒挑战、绿水币兑换等游戏,以及古林米食、生态大米、蔺草手工艺品等“水滋养”的土特产。
一滴水,润泽一座城;万条河,托起共富梦。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让我们共同行动,守护每滴水,以生态美促进共同富裕,共绘大美宁波幸福新篇。”
(凤凰网宁波 方欢燕 李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