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春以来,生态小镇九龙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量游客,成为假期的热门打卡地。
“这里自然环境好,空气新鲜,不仅能放松身心,还能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来自安徽的王先生说。
▲镇海区九龙湖自然风光
“生态好了,生意也好了。”春节期间,九龙湖镇龙眼泉农家乐的老板叶明忙得不可开交。
“好生态”带来“好生意”,让更多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这是镇海生态环境治理成果的一个缩影,更是镇海人大全域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的具象化展现。
重制度革新 强化法制保障
2024年4月,镇海区人大常委会响应省人大试点探索,出台《镇海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的实施方案》。《方案》将报告主体从政府拓展至“一府两院”,内容涵盖生态环境等六方面,推动报告从生态环境“一类事”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多类事”,报告主体从政府“一家”延伸到“多家”。
《方案》出台后,区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镇海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区发改局、经信局、建设交通局、农业农村局、文广旅游体育局等单位,也依据新的报告制度要求,结合各自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工作职责和实践做法当场作了口头报告,其他单位及部门相关工作情况以书面形式汇报。
▲经五水共治清淤后的箭港湖
“新能源车的应用以及城市绿色出行的便捷性有待提高”“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污水排放的能力”……听取报告后,常委会成员和人大代表们直言不讳,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建议。会议还对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和部门履职情况进行了满意度现场测评,并当场公布测评结果。
重评价精准 强化体系质效
作为全国最大的成品油加工基地和国内化工新材料重要生产基地,镇海区石化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80%。在重化工区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城”,是镇海人大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亟待破解的命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近年来,镇海人大聚焦生态环境建设,以“水陆空”全维度视角持续发力,沿海沿江的各类排口、山塘石化区等重点区域,都在调查监督视野之内。
▲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专项调研
在此基础上,一套“量身定制”的评价体系也应运而生:坚持把指标设置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和成果评价的重要体现,要求政府工作报告附重点指标和标志性事项;内容覆盖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城乡风貌、绿色高质量发展等六方面,生态质量指数、PM2.5浓度、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等40个重点指标;将绿色石化减污降碳增效国家试点、“都市田园和美丽乡村示范标杆”启动建设等5个标志性事项,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机补充……
这套独具镇海特色的评价体系,从“量”和“事”两个维度凸显重点,在更精准监督的同时,也动态彰显了镇海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高品质人居、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形象。
重多方联动 强化监督合力
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领域广、重点区域多。“联动共治”是镇海人大确保制度实施的一大举措。
坚持共享共治,全力增强生态文明监督实效。加强多督联动,建立与检察、司法、审计联动监督。在与司法部门的联动方面,镇海人大构建起人大监督与司法监督的贯通机制,人大代表们与12名检查官、19名特约检查员在大工程单位轮流驻站,共筑生态法制保障。
▲在代表联络站征集代表、群众意见建议
在区镇两级联动中,镇海人大强化指导,因地制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目前,招宝山街道已率先设立生态环境议事点,全区一半以上镇街已建立并推行报告制度。
此外,镇海人大还将生态监督核心业务下沉,促进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积极借助“绿丝带”“黄书包”等环保志愿服务队和第三方机构力量对环保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明察暗访,着力提升生态监督有效性和公开性。
近年来,镇海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PM2.5浓度排名跃升全市第二、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宁波石化园区获评全国首批、全省首家“绿色园区”……在工信部发布的全国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榜中,镇海排名第1!
如今的镇海,宁波植物园万种植物、镇海炼化千只白鹭、庄市永旺百亩花海、十里海堤观鸟栈道等生态景观,正给市民游客带来绝佳的生态文明体验……
来源:宁波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