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盐源县充分发挥中央定点帮扶、省内结对帮扶、东西部协作、“组团式”帮扶等资源优势,通过品种改良、延伸产业链、拓宽销售渠道等措施,全面推动苹果产业提档升级,持续为群众创业增收注入新动能。
精准发挥科技帮扶优势,助力苹果品种改良换代。系统梳理苹果产业帮扶需求,搭建“科技特派团+省州县专家+县农业和科技部门+企业+农户”帮扶模式。一是培育“新品种”引领发展。科技特派团以改良品种结构和布局调整为基础,按照“试验一代、栽培一代、储备一代”的品种引进思路,布局“优势区域发展优势品种”,确保每个乡镇有2—3个主栽品种,引入苹果及砧木新品种8个,形成产业样板园5个,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二是引进“新技术”支撑发展。科技特派团深入一线指导130余次,开展技术攻关20余个,解决病虫害防治难题14个,编制《盐源县苹果园花期大雪灾害调查及补救措施》《高原苹果高温干旱防灾减灾技术方案》等技术手册,为苹果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培养“新人才”助力发展。科技特派团采取结对帮扶、送教上门等方式,为技术骨干、农技人员、种植大户等开展实地帮扶132次,线上线下培训28场5200人次,帮带本土人才、企业骨干等69人,企业、专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25家,为盐源苹果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高效整合帮扶资金资源,助力苹果产业延链强链。着力打通仓储、冷链、配送各环节,实现苹果种销产业链条整合优化。一是建设产业园区。积极整合东西部协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各类帮扶资金、资源,建成省级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0.08万亩,着力打造集产、储、销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农业园区。二是推动精深加工。发挥宁波鄞州区资金和技术优势,携手宁波宁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宁波均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启动“苹果酒”“苹果饲料”等深加工项目,提升40%的小果、残次果价值,每年为全县苹果产业增收1亿元以上,带动10万果农增收。三是建好致富车间。用好用活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托底性”帮扶等资金资源,推广党建引领致富车间建设经验做法,大力扶持产品深加工、果品分拣、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519万元、增速15%。
深化帮扶带动增收效应,多元联动拓宽务工渠道。聚焦苹果施肥、修枝、采摘、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强化季节性用工统筹。一是强化项目用工。在苹果酒、苹果饲料、苹果纸箱厂等帮扶重点项目中,吸纳本地用工量不少于60%,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等6类17项举措,把1200余名农户纳入苹果产业发展链,实现户均增加经营性收入800元。二是搭建务工平台。依托数字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常态发布各类帮扶项目用工需求信息,实现用工需求与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双向互通,创造就业岗位6100个,推动3.5万人次就近就业,人均增加工资性收入2100元。三是持续培训提能。围绕土肥管理技术、果树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电商直播等群众急需技能,整合25名帮扶专家、52名专技人员等力量,开展40余次培训指导,培养68名“土专家”“田秀才”,提升群众增收能力。
推动消费帮扶走深走实,拓展苹果销售市场路子。帮扶工作队牵线搭桥,让盐源苹果“走出去”,持续擦亮盐源优质苹果品牌。一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在帮扶力量宣传带动下,在央视“云遇” 中国、央广网、阿里巴巴平台上开展宣传推介5次,在宁波举办“盐源苹果节”,10家苹果商户品牌现场集中展销,吸引3.8万余人次参观,进一步提升盐源苹果的知名度。二是挂职干部牵线搭桥。帮扶干部积极对接宁波市华东地区大润发等100家商超设立专柜,顺利进入宁波晚报“ 甬上好物”、宁波建行“善融商务”等帮扶平台,创建2个甬凉“销地仓”,带动盐源苹果加快销售。三是积极拓展销售半径。鼓励企业利用各类帮扶资源,通过招商引资推荐会、产销推荐会等方式,搭线云南、浙江、攀枝花、泸州等地的水果包装业务,组织12家盐源企业到宁波市、泸州市考察交流,让“离太阳很近”的苹果不再“离城市很远”。
来源:盐源县委组织部《先锋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