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立叶治污染——宁波石化区拉起立体环境监测“天网”
宁波
宁波 > 社会热点 > 正文
站内

傅立叶治污染——宁波石化区拉起立体环境监测“天网”

自动播放

当19世纪的数学公式遇上21世纪的环境治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傅立叶变换这个让理工科学子头痛的复杂算法,正化身‘环保卫士',为镇海区的生态环境安全构建起坚实的屏障。

作为长三角重要的石化产业集聚区,镇海区石化、化工企业聚集。多年来,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持续通过高科技、数字化手段管控区域环境安全风险,有效治理大气污染物,成绩斐然。如今,一套“傅里叶红外遥测系统”(FTIR)落户宁波石化区,让这里开启了“废气透明时代”。

在宁波石化区一家企业办公楼的楼顶,一座不起眼的仪器静静矗立在塔楼之上,它就是目前宁波各县市区唯一的傅立叶变换红外成像光谱仪。

“这台设备可以全天候实时监测识别最多200多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因子,并生成污染物浓度空间热图。目前根据周边重点企业排放情况,设定了35种监测因子,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一旦有异常情况,就会触发警报,执法队就能迅速出动。”镇海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副站长竺斌介绍道。

该设备对宁波石化区的意义就如同一名“VOCs监测哨兵”。“VOCs是石化行业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它种类繁多,一般情况下较难监测识别。在引入这套系统之前,我们只能用企业排放口在线监测,或者靠工作人员用鼻子闻。而宁波石化区有七十多家石化化工企业,排查超标或异味是个难题。”竺斌告诉我们,“该系统的检测半径达三公里,两个半小时完成一次360°扫描,大大提高了污染监测的效率与精确性。另外,这台设备是可以移动的,理论上可以对整个石化区进行全域监测。”

该系统年初落地宁波石化区后,先后经历了多次软件升级。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已经在重点区域预警了数起污染物浓度超标等情况,镇海生态环境分局及时派出执法人员,成功将污染隐患扼杀在源头。

据了解,近年来镇海生态环境分局不断更新高新技术装备,形成了光量子雷达“锐眼”紧盯区域PM2.5、气相色谱走航车“快腿”直追企业偷排、氢焰检测器“灵鼻”细探无组织泄漏等立体监测“天网”,对石化区生态环境开展了全方位管控。下一步,生态环境部门将结合新设备特点,探索建立“智能监测+精准执法”的新型监管模式,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凤凰网宁波 李德龙 赵致远 实习 通讯员 竺斌)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