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余姚市工业经济指标一路高歌猛进,这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发展的“含绿”量也正节节攀升,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调推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刚刚过去的2024年,余姚市一众工业企业在向“绿”而行的道路上取得显著成效,多项数据居宁波前列。
839家企业完成绿色化改造,数量居宁波各区(县、市)第一;
新增四星级绿色工厂25家,数量居宁波各区(县、市)第三;
昊阳再生资源被认定为工信部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全宁波仅3家;
大发化纤入选工信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典型案例,全宁波同样仅有3家;
甬矽电子、更大集团、大叶园林等一批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这一组数据直观地展现了余姚工业企业向绿色化深度推进的坚定决心与卓越成效。
在这条向“绿”而行的道路上,企业和园区具体做出了怎样的努力?部门给予了哪些支持?接下来我们又有什么目标?
带着这些问号,余姚一步步解开工业企业的绿色转型密码。
企业怎么做?
“国字号”绿色工厂走在前
年度节约能耗成本超115万元、年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872.04吨,年度降低标准煤消耗303.85吨。
这组数据,是宁波更大集团有限公司的一级能效压缩空气站运营后预计取得的效果。这座空压站于今年2月28日下午正式挂牌,是我市第5个一级能效空压站。
“我们厂区原来的压缩空气系统共10台螺杆空压机,分布在3个互相联通的站房,机组数量多且分散,部分设备老旧,运维成本较高。”据更大集团制造总监邱小彪介绍,随着新设备投运,优化后的压缩空气系统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系统更稳定、保养频次更低、更加环保。
更大集团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业生产球轴承、圆锥滚子轴承、圆柱滚子轴承、精密机械部件四大系列的千余种产品,主要客户是全球汽车零部件前十大制造商及知名整车厂商,与国内自主品牌车企也有密切的合作。
今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更大集团依托其在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
在“双碳”大背景下,绿色发展早已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在更大集团,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不只存在于生产环节,而是贯穿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包装、回收整个“生命周期”。
更大集团把“碳中和”目标分解成了“资源利用”“供应链与合作”“文化”“治理”“能源利用”五大方面,持续从全产业链角度来探索高效降碳技术,携手“上游、下游、产学”三方共进、共建、共享,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低碳产品。
邱小彪向记者举例说明:
资源利用方面,更大集团实现了切削液和防锈油的回收利用,大部分包装箱实现循环利用,公司投资升级了过滤系统,降低了耗材使用和出渣含油量,每年减少碳排放,此外还通过将负压式过滤改为正压式过滤,减少了切削液浪费和危废处理,节约了大量水资源,今年还有计划采购绿电。
能源节约方面,更大集团携手合作钢厂探索短流程废钢冶炼技术,将吨粗钢的碳排放从1.8吨降至0.45吨,年减碳量达到900吨,还充分利用锻造余热进行套圈淬火,避免了二次加热,进一步节约了能源。公司从2017年开始安装屋顶光伏设备,目前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提供了公司日常运转中大约10%的电能,截至2024年4月累计发电量超过1582万度,减少碳排放7000吨以上;此外更大集团还建设了储能电站,一期已建成0.5兆瓦储能电站并使用,二期已建成1.5兆瓦储能电站。
在设备节能方面,更大集团大量采用伺服、变频等技术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坚决淘汰低能效的电机等;在能源管理方面,精细计量与精益生产紧密结合,不断降低电耗产值比,提高能源利用率。
更大集团的一级能效空压站。
邱小彪表示,接下来更大集团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通过“3+X”低碳创新新生态(即领军客户、一流研究机构、多家供应商和主体单位更大集团)、绿色设计、资源利用、绿色制造四个方面来推动低碳发展,不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加大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积极引入前沿的节能减排技术,深度优化生产流程,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
更大集团的创新之举并非孤例,眼下绿色发展已成为余姚市工业企业的共识。
在全行业率先替换酸洗工艺,真正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在冷加工环节,创新短流程加工方式,持续优化加工工艺;推动熔炼、挤压、热处理等热加工生产装备不断向节能化、无人化、智能化升级;自主研发的“长振牌环保型铜材”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废杂铜制备高品质黄铜合金技术”曾获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从材料到工艺,宁波长振铜业有限公司坚定践行“熔旧铸新,宝贵资源永续利用”的发展理念,在行业内率先摸索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曾登上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度绿色制造企业“绿色工厂”榜单。
而同样位于这份榜单上的,还有利用废旧聚酯,生产再生低熔点复合短纤维的余姚大发化纤有限公司。
废旧聚酯通过自然降解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而每利用1吨废旧聚酯,相当于节约6吨石油资源,减少3.2吨二氧化碳排放,目前大发化纤的废旧聚酯年吞吐量在10万吨左右。
大发化纤现有生产工序主要为聚酯合成、前纺和后纺,每一道工艺都引入绿色生态理念,从设计、采购、运输、储存、消耗、产出的全过程来控制产品全生命周期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此外,大发化纤还创新性地探索出了节水新模式,针对化纤废水中有机物难以生物降解、难以回用的问题,通过分质分流预处理,采用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反渗透等技术,实现废水回用,采用城市污水厂的再生水代替常规水资源,节约优质水资源,再生水使用量占比58.4%,单位产品用水量达到0.65立方米/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3%。
除了更大集团、长振铜业、大发化纤,目前余姚市还有浙江帅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余姚工厂、宁波大叶园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余姚舜宇智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甬矽电子(宁波)股份有限公司,共8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此外,我市还累计建成三星级绿色工厂257家,四星级绿色工厂103家,五星级绿色工厂9家,绿色制造示范体系日趋完善。
园区怎么做?
三大园区绿色路各具特色
持续贬损的黏土砖制作地块,“摇身一变”成为世界先进的覆铜陶瓷基板产线,一挪一换间,同一地块的产值翻了30倍。
这一“腾笼换鸟”的经典案例就发生在低塘街道黄湖区块,这片土地的涅槃重生,是我市高能级智能智造产业聚集与孵化的生动实践,也是余姚经济开发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鲜活注脚。
在黄湖区块的改造工作上,余姚经济开发区等相关部门说服原业主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低、小、散”企业104家,探索出了“改小修小补为整体重塑、改常规拆迁为强势整治、改零和博弈为整体获益”的“三改”工业片区综合整治新模式,制定“签约、腾空、拆除、建设、达产”路径图,推动土地“换”出新活力,“寸土”生出“寸金”。
目前,黄湖区块已经形成了以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集材料端、装备端、应用端于一园的全产业链。随着半导体、电子材料、高端智能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项目的引入,这里正逐渐成为推动数字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并且在安全、安静、干净、美丽等多个维度上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大力推进循环化改造,提升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水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益持续提升,增加值能耗强度不断增加;云山浦河重现碧波,毛竹山河岸绿意盎然……一个个曾经的环境痛点正转化为生态亮点,宁波市污水零直排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的金字招牌见证着园区环境治理的硬核实力。
光伏能源利用是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而余姚市最大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和首个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都位于中意宁波生态园,“追光逐日”助力园区以先行姿态在“双碳”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2022年6月27日,国网余姚市供电公司在领克余姚工厂的屋顶上,铺设了余姚市最大的分布式光伏电站,而领克余姚工厂也是我市首家响应光伏配储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的单位。
据悉,该电站总装机容量21兆瓦,配套2.1兆瓦时储能设备,每年可发电2000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600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万吨,实现厂区三分之一绿电替代。
如今,整个中意宁波生态园的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已突破9.6万千瓦,年发电量达7517万千瓦时,几乎做到“处处有光伏,户户用光伏”。
去年10月26日,余姚市首个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110千伏舒泰光伏电站投产,为电力保供再添“生力军”。该光伏电站占地面积约1650亩,总装机容量为150兆瓦,是目前我市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项目。
该光伏电站采用“一地两用、渔光互补”模式,综合利用阳光、水体等资源,实现“上可发电、下可养鱼”,有力推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建成投产后,年均发电量预计可达1.8亿度,折合年均利用小时数为1200小时,按25年运营期考虑,根据火力发电标煤耗计算,每年可为国家节省标煤5.85万吨,对促进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去年6月28日,余姚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联合国网余姚市供电公司签订了《关于加强余姚工业园区供电服务和能效提升合作协议》,开启了浙江省内首次政企合作携手打造低碳园区的崭新尝试。
“政企合作”中,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围绕“清洁能源供应商、能效提升服务商、能源交易聚合商”的三商服务体系,聚焦园区用能的源头、过程、末端,以供能清洁、用能高效、交易低碳为目标,结合园区实际建设需求,提前谋划和建设园区内公用电力基础设施,确保重大项目用电无忧,协调推进综合能源项目建设,为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招商引资提供优质供电服务。
以小微企业集聚的模具产业园C区为例,该区设计有从规划、建设到运营全寿命周期的一站式低碳用能解决方案,预计可降低成本100万元,节约标准煤1539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800吨。
合作过程中,双方还将搭建电能碳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虚拟电厂,通过建设安全可靠、清洁低碳、灵活高效的能源互联网,实现园区企业产能分布监测、生产预警、能耗趋势、碳排强度统计分析、能源交易等功能,运用商业化聚合分布式、储能、冷热空气能及客户可调资源,进行市场化售电、绿电交易,获取国际绿证、国内绿证、碳资信和碳足迹,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有效提升园区内部企业整体用能水平与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
接下来怎么做?
擘画“收官之年”的新蓝图
站在“十四五”收官节点,余姚工业经济绿色发展的蓝图越发清晰。
今年以来,余姚市正持续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强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三级联动,进一步完善分类分层、梯次培育的绿色示范创建体系,全面排摸工业企业绿色示范创建情况,力争创建三星级绿色工厂60家。
与此同时,余姚市正继续加快推进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落实新型工业化相关要求,加快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全覆盖行动,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生产工艺深度脱碳、生产过程清洁化等绿色低碳改造项目,以及工业循环经济、工业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改造项目,协同推进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和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余姚市还开展了绿色化诊断行动,组织专家对重点行业规上企业绿色降碳、工业节水等进行诊断,指导帮助存在短板的企业进行改造提升,鼓励优质企业创建绿色工厂。
在持续开展分布式光伏整市规模化开发的过程中,余姚市着重发挥好“光伏+工业”压舱石作用,聚力工业多能互补体系建设,新增工业用能项目利用屋顶、车棚等资源配套建设光伏发电系统。来自国网余姚市供电公司的数据显示,目前余姚市工业企业安装光伏发电设施2178户,工业光伏总装机容量99.42万千瓦,预计每年可节约能耗28.33万吨标煤,减少碳排放53.91万吨。
此外余姚市还发挥相关行业协会、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助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碳达峰,鼓励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针对有需要的企业组织开展工业企业“绿色”专题培训班,大力宣传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先行先试,探索开展“零碳(近零碳)工厂”创建,力争实现零的突破。
目标既定,前路可期。
来源:余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