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设计图到实景地,您们把论文写在了善见的青山绿水间!盼常回家看看!”近日,浙江万里学院收到了一封来自三门县善见村的感谢信,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感恩之情。七年,往返累计逾四万公里——这串数字若铺展开来,足以绕地球赤道一圈。在浙东层峦叠嶂的褶皱里,宁波至三门县善见村的依山公路始终记得,宁波这所高校在一个个四季交替里,为这个隐没在山海间的古村注入了多少动人的故事……
一纸书信:745个村民背后的山乡蝶变
展开泛着墨香的信笺,村民戴增开的故事跃然纸上。去年夏天,他承租的蔬果大棚眼看就要到期了,却还有5000多斤小番茄困在地里滞销,老戴愁眉不展。得知情况的万里学院伸出援手,搭建“校村直通车”,5000多斤小番茄走进高校,几天便销售一空。“辛苦投资大棚种植的本钱终于保住了……”学校驻村干部何琳异常欣慰。
驻村干部助力善见产业帮扶
善见村的蜕变始于七年前。这个常住人口不足300人的村落,曾因地处偏远、产业薄弱,成为“空心化”严重的贫困村,村外纷繁忙碌的生活在这里按下了慢速键。2018年底,浙江万里学院与善见村结对,开始了一场充满希望的旅程。村里的人们曾经因缺乏发展机会而外出打工,如今,他们看到了留在家乡的希望。浙江万里学院派出优秀博士长期驻村,并且派出一支由教授、学生和科技特派员组成的团队,带来知识和资源,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参与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升改善,帮助村民们重新描绘属于他们的未来。
驻村干部日常走访村民
党建引领:“七大员”促联络开展精准帮扶
学校驻村工作组大力发挥村情民意调研员、创新理论宣传员等“七大员”作用,开展相关走访调研工作,用心用情精准化做好帮扶工作。协助做好善见村优化返贫预警及分类帮扶工作,学校团队为善见村撰写的返贫预警监测及分类帮扶机制研究获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协助善见村联合岩下潘村等八个地域相邻村庄,定期开展党建党务培训,组建新乡贤“依山栖”党建联盟,深挖当地文旅资源,破解美丽乡村建设同质竞争、模式单一等难题;协助村务治理工作,加强村容村貌改造,依托善建旅游开发公司的运营,为善见村里低收入农户和外出打工村民落实多个工作岗位,成为提供持续经济收入和回乡工作的依托。
驻村干部何琳为三门养殖户培训
产业振兴: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农文旅产业融合
2020年,学校团队参与建立善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双尖山景区,帮助制定 “引进乡贤,农民入股,集体分红,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吸引乡贤回乡投资,扩大村民就业岗位。学校生物与环境学院专家团队在善见村发展80亩贝母种植基地,果蔬种植专家、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吴月燕团队指导采摘技术,村果园生产的圣女果供不应求,正在扩大规模,并增加番茄、西甜瓜种植;蜜蜂养殖专家、全国劳模陈忠法教授团队深入善见村,这支科研团队着眼"农旅融合",从科普展陈设计到研学课程开发,系统构建沉浸式蜜蜂主题教育场景聚焦"小蜜蜂"背后的"大产业",为当地蜂业振兴注入科技动能,“阿拉好教师”杨光教授团队力推"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联营模式,谋划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通过全链条技术帮扶打开乡村振兴新空间。
驻村干部助手善见产业帮扶
设计赋能: “善文化”品牌推广的乡村叙事重构
秋阳为四十亩向日葵镀上金箔,在善见村"善见花开"IP艺术装置前快门声此起彼伏——镂空山形钢构托起绽放的太阳纹,当正午光线穿透3D打印的"善"字纹样,地面便流淌着古老传说与现代设计的对话。 "我们把村民围炉夜话时讲述的双尖山传说,淬炼成了可触摸的乡村叙事。"浙江万里学院中德品牌学部工作室里,大三学生曹思洁抚过设计图册上斑驳的茶渍。那些在百年祠堂青石板上测绘的晨昏,与阿婆们穿针引线复原传统纹样的深夜,终将化作IP形象里灵动的笔触:山峦曲线取自老屋马头墙的飞檐弧度,"善"字符号里藏着方言的韵律密码。 当第13版设计方案从文化礼堂八仙桌上的争论中诞生,驻村日志已写满三大本。
而今,"善文化"已成为乡村的大IP,学校帮助村两委依托“党建+文旅”发展思路,以“善”文化统筹善见乡村旅游的文化建设,全力打造“善见花开”文旅品牌;学生实践团走访横渡镇的相关村落,了解村庄历史,与村民唠着家常,深入了解村民的日常生活,从家庭人员结构教育分层,到看病出行交通。他们为善见村创建 “乡见善见”公众号、设计文创周边、参与运营善建旅游公司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小红书号等,帮助双尖山文旅推广,开发以“研+学+实+践”的研学路线,创新乡村文旅研学新模式,把"乡村课堂"延伸成没有围墙的社会实践基地,在“青春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中尽显万里大学生的青年担当和青春活力。村民林大伯感慨:“以前村里静得能听见落叶声,现在到处都是读书声、欢笑声。”
研究生团队瞄准蜜蜂衍生品开发赛道
研究生团队则瞄准衍生品开发赛道,提出蜂蜜化妆品、功能性食品研发方向,借力电商直播拓宽"出山路"。这场产学研深度耦合的实践,正让善见村的"蜂鸣"愈发响亮,在双尖山旅游经济带奏响产业振兴协奏曲。2024年善见村新开发的研学项目,接待研学团队超10万人次、企业团建逾1万人次,大大壮大了双尖山景区蓬勃发展的生态旅游版图。同年6月,中法建交60周年,浙江万里学院法国及其他各国留学生体验中国文化之旅中国乡村第一站就来到了善见村,纷纷点赞中国乡村之美,直言给他们留下了特别美好而独特的印象。
留学生参观善见
健康关怀:韧性乡村生态的暖心帮扶
善见村经常会见到这一幕,大学生用方言讲解控盐知识。村民家常见有健康干预“神器”--刻着"一日三克"刻度的透明量瓶。浙江万里学院华美生命健康学院等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合作,成立了“低盐·三门”乡村健康帮扶联盟。在善见村,医生们为村民提供了健康咨询,并通过发放定制钠摄入量控制瓶,帮助大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这项活动不仅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意识,也让大家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关怀。
"以前烧菜总怕不够咸,现在看着瓶子倒盐,血压真的降下来了!"患有高血压的陈阿婆成了义务宣传员。
2022年10月组建乡村健康帮扶联盟
振兴密码:高校智囊团打造“善见模式”
在善见村蜿蜒的清溪上,"万里虹"桥如一道跨越时空的弧线,将高校的智力资源与山乡的振兴梦想紧密相连。这座由浙江万里学院捐建的桥梁,日均承载着300余人次的通行量,不仅疏通了村庄发展的"任督二脉",更架起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立体通道——桥东的智慧农业监测系统实时跳动数据,桥西的民宿集群升起袅袅炊烟,见证着从"输血帮扶"到"自我造血"的质变跃迁。
三大创新体系在此交织成振兴网络:智力支持体系以学校专业团队为经纬,从非遗活化设计到农产品电商矩阵,构建起全链条服务网络;科技赋能机制推行"一产业一博士"结对模式,每个特色产业背后都有专属智囊团;可持续发展模式则通过"村民夜校+技术入股"培育本土人才梯队,让知识沉淀为永不撤离的振兴力量。
暮色中的"万里虹"桥此刻最是动人:归家的农人背着装满山货的竹篓,与前来研学的青年师生擦肩而过。当高校的智慧种子遇见乡村的厚土,善见村正书写着新时代"鱼渔兼授"的振兴范本。
善见村支书王纯宅每每见到万里学院的团队,总是动情地说:“万里学院不仅给我们‘输血’,更教会了我们‘造血’的本领。”宁波考察团力赞善见村的亮化工程是“乡村振兴样板”,其经验正在更多村落复制推广。学校联镇带县,全域帮扶,依托生物、水产种质资源等重点实验室、专家团队,在三门开展养殖技术推广、等工作,因地制宜壮大了三门特色贝类产业,协助三门县成功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省级乡村振兴产业深度融合集成创新示范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县。学校帮扶案例入选省教育系统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教育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型案例,驻村干部何琳事迹在全省新型帮扶共同体推进山区26县乡村振兴现场会上作为典型案例,由浙江新闻客户端推送。
未来,浙江万里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优化完善以驻村干部何琳博士为核心的“1+2(驻村工作组、特派员团队)+N(学校科研力量)”的“一核两翼多点”帮扶力量,持续搭建好为善见村及三门县提供优质帮扶的平台,积极发挥山海相连科技帮扶联盟作用,聚焦蜜蜂养殖、研学教育、乡村旅游等领域精准施策。根据规划,2025年将完成善见村研学基地标准化建设,推动养蜂产业形成"技术研发-标准化生产-品牌营销"全链条,同步实施古村落保护性开发工程,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从凋敝的"空心村"蜕变为生机盎然的特色村落,善见村的振兴实践展现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创新路径。通过科技帮扶、产业培育和人才反哺的系统性工程,这个浙东山村正以扎实的步履,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复制的基层样本。
(通讯员 张晶 罗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