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由宁波市政府新闻办主办,奉化区政府新闻办、奉化区锦屏街道、奉化区融媒体中心共同承办的“乡村春游记·今天我发布”奉化乡野共富专场发布会在奉化区锦屏街道向野而森营地举行。
三位扎根奉化乡野的青创客,讲述了他们如何将自然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让传统村落蜕变为诗意栖居“增收园”的奋斗故事。
许凯璐是一位将文化基因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者。2016年,当许凯璐站在奉化西圃村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同山书院前时,瓦砾间的野草与风雨剥蚀的雕花窗棂触动了她。那一刻,她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紧迫性,决定立刻行动。
许凯璐和团队成员以“修旧如旧”为原则,采用传统工艺还原木构架,将青砖灰瓦与现代生活美学相融合,来修复同山书院。“斑驳的墙面是我们刻意保留的,它们是历史留下的痕迹。”
改造前。
改造后。
2023年,同山书院二期项目正式落成,形成了以书院为核心,集文化、教育、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微型生态系统,书院功能实现质的飞跃。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业态,更通过引入休闲咖啡、公益琴筝班等新形式,吸引了大量文化创意人才聚集,推动乡村文创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如今,书院每年举办50余场文化活动,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有青年艺术家绘制农耕壁画......同时,书院还与宁波财经学院进行校地合作,200 余名师生在此开展文创课题研究,创作出 80 余件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作品。许凯璐认为:“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当它扎根乡土,就能产生经济价值。”
应可辉是个喝着剡溪水长大的“农二代”。2021年,他接到了父亲的一通电话,仿佛看到了父母辛勤劳作的背影。于是,应可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海外项目经理职位,回乡接过父母手中的农具。
跟传统水蜜桃种植不同,应可辉实行数字化管理,为桃园注入满满的“科技感”。他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水蜜桃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病虫害情况等进行精确监控。
用了四年时间,应可辉将150亩桃园打造成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在这里,智能灌溉系统让果园实现精准滴灌,山地轨道运输车让工人劳动强度降低,防雨覆膜设施让桃子优果率提升。
目前,应可辉的深加工产业链已开发出十余款产品。其中的“翡翠幼桃”冻果产品,将疏果过程中摘下的幼桃,以速冻技术锁住“春天味道”;“桃花醉”桃酒也深受消费者喜爱。
“我们正在打造‘桃园3.0’,明年将推出Q版导览地图和文化标识。”应可辉说,他们构建的“科研+产业+市场”三链融合模式,已累计收购200多万斤滞销桃果,带动50余户桃农增收。
2024年5月的那个清晨,乐玲飞将车停在奉化西圃村山谷时,窗外的绿意让她看到了城市与自然的对话可能。这个“新西圃人”用4个月时间说服村民,将这块山谷打造成户外营地,在保留原始生态的同时植入现代文旅元素。
乐玲飞将营地取名“向野而森”,采用“全球采集,本土转化”的策略,将环球旅行时获得的灵感和本土元素结合,还特别聘请奉化本地大厨研发菜单,让游客吃到地道的奉化味道,在依山傍水的美景中体验奉化美食文化。
霍比特小屋、湖畔茶室、围炉煮茶……乐玲飞介绍,营地开业八个月接待游客18万人次,营收970万元,其中30%反哺村集体。
如今,西圃村以“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聚焦农村“五治”工作,坚持变废为宝,对闲置房屋、宅院进行合理改建利用,鼓励农户利用庭院空地、房前屋后等闲置区域,发展特色民宿、休闲农庄、采摘体验等农村休闲旅游产业,让零星小院变成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用庭院“小美”汇聚乡村“大美”。
奉化区锦屏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王明明点评道:近年来,锦屏街道以“千万工程” 为引领,立足“宜居宜业宜游”目标,持续深化“我们的家园·等你来”城市文明品牌建设,形成“农文旅融合、产村共兴”格局,推动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文化浸润。
从书院墙砖承载的文化记忆,到一颗桃子撬动的“甜蜜经济”,再到农家庭院里涌动的振兴脉搏,奉化乡野正焕发勃勃生机!这个春天,奉化等你来游!
来源:宁波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