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日前,在宁波市江北区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劳模先进大会上,受表彰的江北区劳动模范、慈城镇维拉小镇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官山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于燕飞,交流了用为民初心开展基层治理的经验做法,质朴的语言真实的故事,赢得了现场的阵阵掌声。
于燕飞扎根基层治理一线,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实践“五社联动”机制,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她主持创建的“WE共享客厅”品牌,以“共享共治”理念为核心,深度融合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与社区志愿者力量,打造出9个社区共享空间,年均解决民生问题150余件,覆盖2000余户居民。这一模式不仅入选国家级文献《新时代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实践》,更被《中国社会工作》封面报道,成为全国可复制的治理样板。
11年来,于燕飞以党建为纽带,推动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结对共建,构建起“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联享”的联动格局。在慈城镇,“五社联动”机制通过“有事来吐槽”议事平台,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物业费收缴率提升20%、收入超300万元的背后,是党组织牵头协调物业公司、业委会换届的“无缝衔接”,更是党建引领下居民自治活力的生动体现。
面对基层治理中的矛盾纠纷,于燕飞创新“网格+社工”联动机制,以劭组建28支社区社会组织队伍,年均开展安全巡查、反诈宣传等活动120余场,覆盖1.2万人次。2023—2024年,她协调化解重大矛盾纠纷67起,推动辖区上访量同比下降45%,治安案件发生率下降60%。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她带领党员先锋队冲锋在前的身影,是“党建+平安”的深度融合,用实际行动筑起一道矛盾化解与平安建设的“红色防线”。
于燕飞始终将群众需求放在首位,以民生为根本,及时破解群众急难愁盼,以“有温度”的服务回应民生关切。她以“共享客厅”为载体,整合资源开展助老、助残等公益服务,累计惠及居民5000余人次,让党建品牌的温度直抵人心。
针对老年群体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于燕飞推出“善居常伴计划”,组织健康义诊、适老化改造等暖心服务80余场,惠及300余名独居空巢高龄老人。在一次走访中,她发现独居老人张奶奶因行动不便无法下楼就医,随即协调社区卫生服务站上门问诊,并推动楼道加装扶手。如今,张奶奶逢人便说:“‘共享客厅’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于燕飞通过案例实训、导师制等模式培养骨干社工,带动社区工作者持证率从45%提升至95%。她常说:“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在小区邻里调解及公区纠纷中,她组织居民代表反复协商,最终以“共享客厅”为平台,推动居民的实际参与率从30%增至75%,形成“小事不出客厅、大事协同处置”的自治格局,这种“党建带工建”的模式,让社区工作者与居民拧成一股绳,实现居民自治的“双向奔赴”,共同书写幸福答卷。
于燕飞不仅注重治理效能,以服务为纽带,通过“党建+经济”模式,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让治理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和谐社区共同体。
开通资源增效的“开源节流”之道,通过共享空间集约化管理和数字化平台应用,年均节约公共空间运维成本约20万元;居业物协同提升带动社区服务资金增长超15%。在她的推动下,社区引入慈善社会资本参与微改造项目,新增社区兼职就业岗位50余个,间接拉动民生服务项目资金超100万元。这些数据背后,是党组织统筹协调的智慧,是服务群众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创新实践。
在11年的基层实践中,于燕飞先后培育“慈尚军嫂”等29个公益团队,年均开展志愿服务200余次,居民满意度达98.6%。无论疫情防控,还是抗台抢险,她始终带领志愿者冲在一线,干在实处,哪怕生病发烧也是坚守工作岗位。让广大居民在志愿服务中感受“邻里温情”。居民们感动地说:“于书记把我们当家人,我们也要守护好这个家!”
她的基层治理案例先后获浙江省“基层治理创新论坛”优秀提名奖,3项国家级案例成果、5项省部级项目奖项,用社区生动实践破解党建与治理深度融合的创新密码。
面对成绩和荣誉,于燕飞始终走在为民服务的赶考路上,她谦逊地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未来,她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探索“现代社区”建设新秘码,让“共享共治”理念在更多角落生根发芽,在“精致城区、幸福江北”建设中贡献智慧和力量,书写新时代基层治理新篇章。 (周永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