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残疾人杂志大篇幅报道了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学生通过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及考取相关本科院校,打破学历天花板。一起来看报道内容↓
职业教育体系是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探索适合的办学模式,目前已初步构建“中职为主体、高职为骨干”的结构合理、层次多样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在浙江省教育厅、省残联的共同努力下,浙江率先在国内尝试完善残疾人职业教育中高职、本科一体贯通的“人才培养链”,助力残疾人职业教育实现“高规格培养”“高质量就业”。
“揉完面要进行一次醒发,30℃左右,70分钟。温度一定要控制好,低了高了都会影响发酵。”在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记者和听障职高班三年级的同学们一起上了一堂麻糬烘焙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制作流程,胡文武老师准备了详细的图文课件投放在教室的电子屏幕上,一边打手语,一边耐心地进行讲解。
听力四级残疾的朱守英听得格外认真,她眼神专注,时不时举手提问,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进入实操阶段,朱守英第一个完成了课堂作业,当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和麦香的麻糬从烤箱里拿出来的那一刻,她不由得嘴角上扬,眼神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课后,朱守英有些不舍地告诉记者:“今天是我们高三学生在校的最后一节课程,下周我们要去实习,7月份我们就毕业了。”
“朱守英是听障职高班的佼佼者,已经通过了我们学校和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3+2’中高职一体化班的专业转衔考试,今年9月她就到杭州上大学了。”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副校长柳奇君向记者介绍,“‘3’是在我们学校要完成3年的中职学习,‘2’是学生在职高三年级下半学期经过考试合格后,便可转至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完成2年的大专学习。”
浙江省在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将职业教育作为把稳赋能共富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出台《关于开展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各市、县(市、区)由地方人民政府统筹,高职院校牵头,与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围绕“高规格培养”“高质量就业”制定贯通中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打造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浙江模式。
“2021年在浙江省教育厅、省残联的支持下,我们学校与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启动了第一批‘3+2’听障中高职一体化班试点招生工作。”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王韬欣慰地说,“经过3年的中职学习,去年9月第一批‘3+2’的学生已经顺利进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读大专,朱守英也因为有了这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将实现她的大学梦。”据了解,截至2025年4月,浙江省已有11个地市特校开办了中高职一体化班,有百余名中职生进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上学。
拓展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积极推进纵向贯通。近3年,全市共有41名残疾学生考入高校,其中8名学生考入长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滨州医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郑州师范学院等本科院校深造,其余均考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积极推进横向融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入学校教育场域,让更多在职残疾人赴学校开展紧缺型技能培训。鼓励支持普通高校、开放大学、成人高校等面向残疾人开展继续教育,加强残疾学生入职前(后)培训工作,畅通和完善残疾人终身学习通道,如通过在校内外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及“大师进校园”等方式,定期组织残疾人开展专业技能系列培训。
积极推进跨域联通。2025年9月,市特教中心学校将正式承接浙江省特教院校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特教学校合作开展的中西面点专业“1+2+2”贯通式培养项目,该项目不仅将构建起国内首个特殊教育领域跨省域中高职贯通培养体系,更将在边疆民族地区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领域内树立起里程碑式标杆。
来源:宁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