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月精心筹建,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灵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前正式亮相。这一总投资达百余万的民生项目,成功重塑“伞形”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起全新养老服务业态。
5月7日,灵岩社区“慈融新章 孝暖灵岩”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巢体验活动的举办,标志着这个养老民生项目正式启用,也吸引了大量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前来参观体验。短短两个月,服务中心的就餐人数从个位数激增至半百,其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运营密码?
党群合力,“腾笼换鸟”打造适老新空间
这座焕发新生的养老新空间,前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闲置办公楼。乘着卫生服务中心迁址重建的东风,大碶街道统筹10个民生项目资金,投入180余万元对原址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我们把这里打造成了集生活照料、康复保健、健康管理、精神慰藉、居家养老护理、爱心食堂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沉浸式适老化多元化共享空间。”灵岩社区党委书记干贝晶介绍道。
项目去年5月启动,12月底完工。在硬件改造上,紧紧围绕社区老年人生活照料、社会交往、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等需求,改建原社区卫生服务站,增设“一老一小”老幼共乐区域、爱心食堂堂食配餐、医疗理疗床位及无障碍便民电梯,并引入专业团队运营管理。这些改变不仅能覆盖服务灵岩辖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1600余名,还能惠及周边12个村社乃至大碶整个西南区域。
精准适配,多元化服务满足老人需求
走进崭新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各类养老设施一应俱全。专业的日间照料区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开放式共享书吧、开放式活动区、报告厅等文化娱乐空间,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智能化养老设备,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实时监测和服务需求快速响应。
而人气最旺的爱心食堂,则上演着从"门可罗雀"到"一座难求"的暖心转变。其最能体现服务中心对老人需求的精准把握。刚开业时,每天来就餐的老人只有寥寥几人。社区网格员通过逐户走访、与老人们拉家常,详细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得知很多老人牙口不好,食堂就将饭菜做得更加软烂;考虑到老人的健康需求,少油少盐成为烹饪的基本准则;还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菜品供应,夏天增加消暑汤羹,冬天推出暖胃热菜。
在送餐服务上,服务中心同样下足功夫。运营首月,食堂就考虑采用加厚的保温餐盒,饭菜能做到保温4个小时以上,保温效果非常好;随着逐步使用与推开,网格员在回访中发现,高龄独居老人因手部力量不足,开启密封餐盒存在困难。半个月后,服务中心更换为一键开合式保温餐盒,并在盒盖边缘增加防滑硅胶条。这些细微处的持续改进,让老人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口口相传间,爱心食堂的就餐人数与日俱增,报名“爱心送餐”和前来“爱心堂食”的人数越来越多,其中爱心送餐报名人数从今年3月份开业时的19人,到4月份的35人,再到5月份的48人,如今每日都有50多位老人在享用着出自灵岩社区院子里爱心食堂的美味餐食。
除了就餐服务,社区还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各类活动。健康讲座邀请医生讲解老年常见病防治知识;老年电大班、老年艺术队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活动都是社区网格员在日常与老人的交流中,发现大家的兴趣点后精心策划的,自然深受欢迎。
以老助老,激发银发力量共建共享
灵岩社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1640人,占常住人口30%以上。在服务中心运营管理上,社区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的力量。成立由老年居民代表、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养老服务人员组成的监督管理委员会,老年居民代表直接参与服务质量监督,及时反馈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社区还挖掘老年群体中的文艺达人,培育组建“银辉”志愿服务队、帮忙服务站、“老娘舅”调解工作室等队伍。这些队伍开展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让老人们从服务的受益者变成参与者。有的老人擅长刺绣,就教其他老人传承非遗刺绣;有的老人热心肠,主动帮忙调解邻里矛盾。大家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找到了新的价值和乐趣,也让服务中心更有凝聚力和活力。
从就餐人数的快速增长,到各类服务和活动的受欢迎,随着灵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投入使用,社区养老生态体系得到了全面重塑,逐步形成“区域级养老服务综合体+街道级专业化机构+社区级嵌入式服务点+家庭照护床位”四位一体、综合联动的伞形结构。
灵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用实际行动证明,只有真正从老年人需求出发,整合各方资源,调动老人参与的积极性,才能让养老服务中心成为老人们愿意来、喜欢来、离不开的温馨家园,实现养老服务的高质量运转。
未来,灵岩社区将继续聚焦老年人群体需求,整合现有资源,打造“党建+银龄”社区特色,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打通 “为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通讯员 叶露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