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宁波北仑小港街道各村社茶余饭后都在聊同一件事。
龙舟赛。
端午节临近,小港街道第十一届龙舟赛举办在即,各个村社都在为龙舟赛做准备。
说起龙舟,小港和它有着颇深的历史渊源,作为“鱼米之乡”的小浃江流域,早在几百年前便形成了“端午赛舟祈丰收”的习俗。
据《镇海县志》习俗篇记载,“端午节丁家山还有划龙船盛会。”而《小港镇志》也记载,“端午节在下邵、丁家山下江河上有龙舟盛会。”彼时村民们将打渔的乌篷船装上龙头,在四月底插秧前或端午节举办龙舟竞渡,祈求风调雨顺,今年有个好收成。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项传统逐渐湮没在岁月长河中。
小浃江 小港街道供图
2009年,北仑启动小浃江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小浃江水质改善初见成效。2013年,浙江省推进“五水共治”工作。北仑区以流域为单元,对小浃江开展“生态型河道”治理。随着全流域生态化治理的推进,小浃江河道行洪排涝能力提升,水质越来越好。如今,小浃江及其支流蜿蜒交错、碧水连连,充满“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韵味。
小浃江 王金忠摄
沿水而居,因水而生。小港街道下邵片区的村民世代以水稻种植和淡水渔业为生,练就了极佳的水性和划船技艺。小浃江水系沿岸的渔业大队仍保留着大量渔船。
基于此,下邵片区决定趁着“五水共治”的东风,重拾传统龙舟文化,展现水秀人和的浃江风情。
2014年,下邵片区在四月底重启龙舟赛,下邵、合兴、姚张等八个村社派出代表参赛。他们将家里闲置的小渔船简单加上龙头和龙尾,进行粗略的改造。
2014年下邵片区第一届龙舟赛 小港街道供图
当年4月,这场接地气的龙舟赛在小浃江姚江片下河段启幕。两人划桨、一人擂鼓,8艘龙舟在700米长的江面上来回竞速。没有专业的规模、没有系统的培训,但这丝毫不影响十里八乡的热情,比赛当天,村民挤满江堤,来参观这场久违的龙舟赛事。
就这样,几艘长4米、宽1米,仅能容纳三个人的“龙舟”,划出了新时代的第一道浪痕。
2014年下邵片区第一届龙舟赛 小港街道供图
2015年,下邵片区六个村联合出资购置标准龙舟,开始举办正规的龙舟赛。参赛队伍扩展到九支,除了各村代表外,还有企业、学校、部队等多元力量加入。
针对原先村民的“野路子”划法,下邵片区组织各个村社的参赛代表到东钱湖龙舟训练基地进行系统培训。
“过去我们划船全凭蛮力,现在才知道要讲究坐姿角度、划桨节奏和团队配合。”合兴村村民张大伯作为首批受训学员说。
从握桨时虎口与桨柄的距离,到入水角度控制在45度,从划桨次数的配合,到舵手如何通过重心调整控制方向,这些标准化技术通过受训学员带回村里,再一一普及给其他队员。
往年龙舟赛 小港街道供图
村民手中的桨橹,摇动的不仅是江水,更是深植于水土的乡情。
“一到龙舟赛前,总能听到村民们热火朝天地讨论。”下邵片区党支部书记徐龙海回忆道。龙舟赛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村与村之间的友好互动和交流。比赛的九支龙舟队伍里,有六支都来自各村社,村民之间都相互熟识,他们在练习时能相互打趣,在比赛时能团结一致,一场龙舟赛迅速拉近了村邻心与心的距离。各村村民还自发组织了啦啦队,为参赛选手做好后方应援。
往年龙舟赛 小港街道供图
当九支龙舟并排驶过小浃江,两岸的加油声能盖过江风。村民们拧成一股绳,参赛积极性空前高涨。这种质朴的集体荣誉感,让龙舟赛超越了体育竞技的范畴。
同年,小港街道在小浃江公园举办了第一届街道层面的龙舟赛,参赛队伍12支,日期定在了端午节。
2017年,下邵片区每年四月自办的龙舟赛并入小港街道龙舟赛体系,今后都由街道主办。至此,龙舟赛作为浃江传统文化,在小港街道生长出新的脉络。
2018年,小港端午龙舟赛成功列入第五批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小港街道合兴村则作为传承基地。
往年龙舟赛 小港街道供图
如今,小港街道的龙舟赛已经举办了十届,其背后的龙舟文化早已超越赛事本身。近年来,小港街道打造龙舟公园,将龙舟精神融入乡土人情,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助推未来乡村建设。
浃江两岸江水悠悠,风吹过江面,划起阵阵波纹,恰似当年几条小渔船划出的轨迹,在新的浪潮下,向着下一个十年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