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库同心 共谱新篇(三)| 宁波教育援疆创新模式 跨越山海,共育英才
宁波
宁波 > 热点资讯 > 正文
站内

甬库同心 共谱新篇(三)| 宁波教育援疆创新模式 跨越山海,共育英才

自动播放

5月26日,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波教育学院)与库车市教育局合作共建的宁波教育学院库车分院揭牌。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教师教育生态构建、教师分层培养、领军人才孵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打造“覆盖库车、辐射全疆”的教师培训核心基地,形成“学前教育至基础教育全学段、管理至教学全领域”师资发展体系。这是宁波教育援疆的又一个新创举,也标志着甬库两地教育合作迈入新阶段。

宁波市援疆指挥部指挥长杨勇和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委员袁国方为宁波教育学院库车分院揭牌

自2010年宁波市与库车市结成对口支援的亲密伙伴以来,宁波市援疆指挥部始终将教育支援视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使命担当,坚持前后方紧密联动、软硬件协同并进、“输血”“造血”“活血”多管齐下,不断升级打造“组团式”“全链式”“共享式”教育援疆的“金字招牌”,为库车市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今年是甬库结亲的第15个春秋,从东海之滨到丝路古城,一场跨越4600公里的教育情缘,在两地教育工作者的持续坚守与努力奔跑中,绽放出愈发绚烂的光彩。

组团强教:名校领航,激活教育“聚变”效应

来自东部的春风带着温暖与希望,吹开了西部教育的花朵。教育援疆,宁波勇于探索,不断创造新路径。

宁波的“飞地”学校如璀璨星辰,在天山脚下处处闪耀,结出累累硕果。近年来,挑选宁波镇海中学、余姚阳明学校等宁波名校教育集团,采用“集团托管”的前沿模式,集中优质教育资源,为受援地每个学段量身打造一所“飞地”学校,实现了“办学理念”“教学课程”“校园文化”的同频同步,优质教育的种子在库车生根发芽。

 库车阳明小学是宁波市打造的首个教育“飞地”

按照“书记(高中选派副校长)+中层+学科骨干”的精准模式,宁波选派优秀的援疆教育干部和教师,构建起“校长带校长”“科室带科室”“学科组带学科组”的协同发展模式。同时,设立了“姚仁汉大讲堂”“三新教研宁波专家团”等名师驿站,积极开展“宁波名校(园)长库车行”等教研活动。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和援疆教师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起前后方紧密联动的长效发展机制,将“飞地”学校的教学设施、校园文化、管理机制与宁波总校进行精准对接和本土化创新实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组团帮扶格局。

阳明小学依托“飞地”集团化管理,开发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阳明文化+地域特色”课程。宁波教育援疆第十一批第二期教师总领队、阳明小学书记胡涛波说,学校以年级为单位,围绕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家统编教材授课这一核心,为每个年级量身定制主题教育方案。先后开展了“学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习好中国礼”“读好中国书”“铸好中华魂”等系列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孩子们的心灵。

甬库同心 共谱新篇(三)| 宁波教育援疆创新模式 跨越山海,共育英才库车市首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书写大赛

宁波市援疆指挥部专技组组长、库车市教育局副局长吴鹏表示:“通过思想上引导、经验上传授、方法上教导、形式上带动,援疆教师们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成熟的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教师,通过‘传帮带’,为新疆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库车市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全链兴教:打造“从摇篮到职场”的育人生态

“人之初,性本善……”朗朗书声在库车应麟幼儿园里回荡,精美的“孔融让梨”泥塑栩栩如生,色彩斑斓的“孟母三迁”绘画跃然墙上……应麟幼儿园将南宋教育家王应麟所著的《三字经》文化融入日常教学的细微之处,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趣味和魅力。

2023年,应麟幼儿园首创的“应麟文化节”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孩子们带着家长一起参与《三字经》知识竞赛、亲子诵读比赛等,让三字经文化不仅走进了校园,更走进了家庭、村社。

需求导向、精准施策。为让库车的孩子们享受到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为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积蓄磅礴力量,宁波市以“文化润疆”为核心,全力构建起覆盖从幼儿园到高职的“全链条”教育示范线。

在库车市第二中学,开展了“真人图书馆”“课程大思政”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宁波帮”敢为人先的精神融入学生的成长基因,激励着他们勇攀知识高峰、追逐人生梦想。在阳明小学,倡导“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打造了新疆首个“阳明文化丝路行”主题学校。

库车市慈孝书院是宁波对口援建、高标准打造的全链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飞地”项目。宁波市第十一批第二期援疆教师初中领队、库车市慈孝书院党支部书记李杨建说:书院以“慈孝养心、知恩善行”为校训,构建以爱为核心的慈孝文化,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为核心的书院文化,实现了教育援疆与文化润疆的双赢。

甬库同心 共谱新篇(三)| 宁波教育援疆创新模式 跨越山海,共育英才图为慈孝书院图书馆

甬库同心 共谱新篇(三)| 宁波教育援疆创新模式 跨越山海,共育英才援疆教师王亚萍和学生在慈孝书院图书馆阅读

为助力浙江援疆“启明行动”,将库车市启智学校的扩容提质作为教育援疆的重点项目,2024年,支援该校成立了库车市特殊教育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和特殊教育优秀人才工作室,宁波援疆指挥部与省援疆指挥部共投入2000万元,新建了一栋综合楼和宿舍楼,将该校打造成从学前到高中全学段衔接的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满足阿克苏地区东四县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就学需求。

从库车应麟幼儿园到库车阳明小学,从慈孝书院到库车市二中,一条全链条的优质教育示范线已然形成。

教育援疆不仅是资源的输入,更是理念的播种。宁波市援疆指挥部正推动“共享式”援疆向“造血式”教育生态转型,让库车教育成为南疆人才振兴的策源地。

联盟助教:共享赋能,构建教育“共研圈”

为更好地统筹两地教育资源,甬库教育“共享中心”应运而生。该中心旨在推进师资、物资、课程、文化向城乡薄弱学校共享,发动援疆教师及柔性专家深入农村、兵团联盟校开展“共享教师”活动,逐步构建前后方统筹联动、城乡一体的资源互通机制。

甬库同心 共谱新篇(三)| 宁波教育援疆创新模式 跨越山海,共育英才“共享中心”启动仪式

借助“共享中心”,可以将宁波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理念与库车当地的教育实际相结合。宁波教育援疆“共享中心”秘书长、库车市阳明小学援疆教师王旭萍说:“通过‘共享中心’已累计向库车市薄弱学校开展送教、指导、研讨等活动360余场,受益师生人数达12000余人次。”

2024年4月,在宁波教育援疆“百千万工程”三年“培英”计划的牵引下,宁波、库车两地教育局联合印发《共建甬库“百校联盟”教育共同体实施方案》,“百校联盟”正式启动。

一年来,“百校联盟”成效显著,共有65所宁波名校与55所库车学校结成帮扶对子,以“教研共研、资源共享、文化共融”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全学段、全要素、全方位的教育协作网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为库车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单向输送”到“双向赋能”。宁波的海洋文化、商帮文化与库车的龟兹文化、西域风情相互碰撞、交融。甬库两地学校通过开展学生书信往来、文化主题夏令营、线上文化展览等,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为增进两地学生友谊,已组织551名甬库两地学生参加“互嵌式”交往,促成27000名学生结为友好伙伴,互寄书信达36800封。

“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感悟文明。”宁波援疆文化润疆重点项目“走读龟兹”家门的大型研学活动首期已于5月11日-12日圆满落幕。270名库车市乌恰镇中学、伊西哈拉镇中学的八年级学生以“龟兹文化探源”为主题,完成了贯穿古今的时空之旅。从见证丝路佛光兴衰的苏巴什佛寺遗址,到矗立千年的军事通讯遗迹克孜尔尕哈烽燧;从揭示魏晋时期生活图景的古墓遗址博物馆,到全景展现龟兹历史变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中心,学生们通过文物观摩、遗址踏勘、数字互动等方式,系统地了解龟兹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该研学活动设计了龟兹文化探源、红色记忆传承、库车非遗体验、科技探秘之旅、甬库融合实践等6大主题线路,全年将组织约3000名当地学生参加研学活动,计划未来将分批次实现10万库车中小学生研学全覆盖。

据了解,线上同步课堂、导师“一对一”指导、云端集体备课……依托“联校网教”平台,两地累计开展线上教研300余次、线下互访1000余人次,共享名师课堂、微课视频等资源超2000份;一年间,两地332对校长、教师跨校结对,联合开展市级以上课题32项,指导库车教师获奖180余项,教育协作从“结对帮扶”升华为“发展共同体。”

新型的教育援疆模式,提升了库车的教育质量。阳明小学、慈孝学院双双入选新疆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改革示范校。2023年、2024年,库车中考连续两年蝉联阿克苏地区第一名,高考本科上线率连年创新高,5年来清华、北大录取25人。

书声朗朗溢校园,甬库情意越万山。

(凤凰网宁波 朱军备 梅 飞 谌洪梦 鲁宽)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