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余姚实践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宁波
宁波 > 凤眼观甬 > 正文
站内

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余姚实践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发布会现场

6月12日下午,“‘余’你一起·姚发布——聚焦美好活力最名邑”2025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余姚实践专场举行。余姚市农业农村局、余姚市发展和改革局、余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余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介绍余姚在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方面的理念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举措及未来计划,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现场,余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余姚“千万工程”工作的总体部署:

今年3月,余姚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地动员部署会;随后,市委、市政府又正式印发《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地的行动方案》(市委一号文件),为这项工作绘就了“作战图”、吹响了“冲锋号”。

一、理念思路

近年来,余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和做法,促进城乡融合,缩小“三大差距”,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地。具体来说,“千万工程”是牵引,城乡融合发展是根本路径,缩小“三大差距”是主攻方向,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地是核心任务。

二、战略目标

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好“3篇文章”、把握“5大原则”、实现“3个阶段目标”。

“3篇文章”就是围绕“富民”统筹推进“强城”“兴村”“融合”。“强城”即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兴村”即全域建设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融合”即推进城乡区域高质量融合发展。

“5大原则”就是坚持创新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坚持以县域为重要单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坚持创业创新、勤劳致富。最重要就是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确保做一件成一件,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

“3个阶段目标”就是分2025、2027、2035年设3个阶段性目标。2025年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服务集成、要素合理分配和自由流动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新模式新机制。2027年取得突破性成果,实现“五个新”(即县城承载能力实现新提升、乡村发展迸发新活力、城乡居民收入实现新增长、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取得新进展、共同富裕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突破)。2035年末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域率先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三、重点举措

主要是围绕“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提出13项工作。

围绕“强城”,重点推进4个方面:

一是深化区域联动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布局,开展“余山姚水·红旅智造”发展轴建设,努力把余姚打造成为区域发展中心,形成“以城带乡、以强扶弱、全域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二是推动产业能级提升。深入实施“2070”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行动,推进智能物联、高端新材料两大“415X”优势产业核心区集群建设。实施服务业提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拓展差异化消费空间,全方位打造“夜间经济”消费业态。

三是提升县城承载和集镇辐射带动能力。持续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计划,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完善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增强中心镇连城带乡、服务乡村的综合节点功能,促进乡镇错位协同发展。

四是打造革命老区发展样板。高质量统筹四明山区域发展,发展特色高山农业,推动农产品精加工。有序发展民宿、康养等业态,打造形成“梁弄红色古韵休闲线”等一批乡村特色旅游线路。

围绕“兴村”,重点推进5个方面:

一是加强乡村“土特产”培育。深化水稻、小麦等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进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加快数字大棚、设施渔业、设施畜牧业等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推进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创建,持续擦亮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二是推动和美乡村联创联建。开展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试点,总结推广梁弄横坎头片区联动、黄家埠五车堰乡村治理等模式,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办好“我们的节日”“阳光文化直通车”等群众文体活动,实现乡村文明善治。

三是持续推进强村富民行动。健全完善集体经济和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施“同心共富”工程,强化农村低收入群体帮促增收。开展农业农村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引进培育乡村运营师(团队),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联农带农富农机制。

四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健全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完善撂荒地动态清零机制。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实施全域闲置房、地、林等资源盘活行动,深化“产权超市”“村采云”等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规范化建设。

五是鼓励引导青年入乡发展。强化青年入乡“引育留用”全链条政策供给,建设以梁弄为核心的“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推进13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建设,扩充乡村“头雁”、乡土专家、农创客人才库,实现现代“新农人”“姚振兴”。

围绕“融合”,重点推进4个方面:

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二是提升城乡就业服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空间,支持发展产业链条长、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布局覆盖城乡“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加大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

三是推进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健全全市国土空间体系,完善并推广驻镇村规划师制度,持续实施国道省道“穿村而过”点段综合治理,有机更新农村供水县级统管,推进农村电网增容布点,加快燃气管网向农村延伸,持续巩固“快递进村”“交邮合作”和“邮快合作”成果。

四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坚持实施城乡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深化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推进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健全“1+N”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优化老年助餐供给服务及助残惠残服务。

为顺利推进以上13项工作,我们建立了一抓到底的组织体系、资源要素、财政金融保障及试点先行等配套工作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地的战略目标,赛马争先、攻坚克难,全力以赴落实落细各项任务,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为全省推动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县域样板。

记者问答

余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请问在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过程中,余姚市如何推动提升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

蒋桂银:县城是带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中心镇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建强发展轴,县城和中心镇需要协同发展、共同推进。

第一个方面是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坚持重大项目带动,今年我市将实施县城承载力提升10个重大项目,年度投资26.2亿元以上,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牵引性带动性作用。强化县城市政设施提档升级,全面推动水电气网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利用、老旧管道及设施设备更新改造,系统化推进城区道路、河道行洪排涝、地下管廊设施、老旧街区、城中村改造,开展未来社区建设,因地制宜改造老旧小区,有效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

第二个方面是坚持能级提升,加快省级中心镇培育。瞄准工业重镇和文旅名镇两大赛道中心镇,着力构建以泗门镇、陆埠镇和梁弄镇为中心镇的多层次发展格局。针对泗门镇和陆埠镇制造业扎实、优势明显的中心镇,锚定工业重镇目标定位,加快培育新技术产业集群,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针对梁弄镇旅游资源丰富的中心镇,深挖红色文化特色,构建多元旅游业态,全面推进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新时代共同富裕样板镇、长三角文旅明珠和四明山区域桥头堡。推动镇间抱团协同发展,支持中心镇与周边乡镇抱团协同发展,切实发挥带动周边地区的作用。

《宁波日报》记者:请问余姚在围绕落实就业促进行动,搭建“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王明江:就业公共服务是开展就业工作的重要支撑,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对夯实就业工作基础,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局积极搭建基层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构建以主城区为枢纽、乡镇(街道)为前端、村(社区)为末梢的“1+21+X”综合服务矩阵,持续提升“家门口”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水平,帮助更多劳动者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就业增收。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基层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25家零工市场(驿站)、15分钟乐业邻里圈等站点在全市的布局建设,实现21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家门口”就业服务维度不断拓宽,就业公共服务不断向基层延伸、向家门口覆盖、向重点群体扩展。

二是持续推进就业服务提质增效。各就业公共服务站点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便民服务、社区共建、商圈流量等不同区位优势,引入专业群体运营,丰富“零忧调解”、技能培训等延伸服务,因地制宜开展就业帮促,确保“家门口”就业服务更标准、更高效、更便捷。

三是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零工服务。依托“灵活就业在线”“浙里找零工”等线上平台,不间断为服务群体提供精准高效的求职招聘和供需匹配。今年以来,市人力资源市场已发布岗位15395个,吸引求职者进场交流13168人次,帮助2506人达成求职意向;全市零工市场(驿站)已发布岗位4588个,登记求职3449人,帮助1270人达成求职意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请问编制“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规划,在推动余姚市城市发展中将要发挥怎样的作用?

陈国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县域发展轴空间专项规划是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深化落实,立足城乡融合,聚焦近期建设重点,是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的粘合剂。我想规划要发挥的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优化城乡空间格局。通过规划编制,我们希望明确层级功能定位,推动余姚市形成“中心集聚—轴线辐射—节点联动”的城乡融合空间结构。中心城区作为综合服务中心,整合产业、交通和公共服务资源,强化辐射带动能力;中心镇依托交通网络和产业基础,成为城乡要素流动的枢纽;重点村则通过基础设施完善和特色产业培育,形成乡村振兴的坚实节点。这一布局将促进人口向县城、中心镇有序集聚,引导产业向重点村片区集群发展,同时以交通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层级分明、功能互补的城乡空间体系。

第二个方面是提升配套服务能力。规划编制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覆盖。通过土地指标倾斜等政策,重点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如改造给排水管网、优化城乡公交网络,解决农村地区设施薄弱问题。同时,依托“医共体”“教共体”等跨区域服务模式,提升县域医疗、教育资源覆盖效率,并针对山区等薄弱区域精准配置养老、文化等设施,打造“15分钟生活圈”。数字化赋能进一步强化服务效能,通过“数字驾驶舱”动态监测公共服务进展,实现资源精准投放与高效管理,缩小城乡服务差距。

第三个方面是保障乡村振兴空间要素。规划通过土地集约利用、产业联动发展和人才资本下沉,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一方面,统筹各类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等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推行“一镇一策”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三产融合。同步实施“青年入乡”“农创客基地”等政策,吸引人才与资本向发展轴集聚,构建“新农人+本土资源”的协作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要素支撑,实现土地增效、产业增值、人才增活的良性循环。

(凤凰网宁波 方欢燕 诸瑗瑗 通讯员 高嘉鸣)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