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夹岙山塘位于奉化区锦屏街道,曾是保障周边农田灌溉的重要水利设施,但随着时代发展,功能逐渐单一化。为激活这一生态资源,当地政府和水利部门积极探索,引进社会资本,秉持“绿化、美化、生态化”改造思路,开启了山塘的转型之路。
从灌溉山塘到文化地标:一场生态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站在弥勒文化园观景台远眺,碧波荡漾的叶夹岙山塘(当地人称慈湖)被葱郁的植被环抱,亭台楼阁掩映其间,山水相依,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步入其中,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东方韵味的世外桃源,奇石名木错落有致,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处处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这里不仅是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传承布袋精神、弘扬弥勒文化的重要阵地。
弥勒文化园
“过去山塘只为农田灌溉,资源长期闲置。”西锦村党支部书记蒋建章回忆道。锦屏街道引入社会资本,以“弥勒文化”为切入点,投资近2亿元对山塘实施改造:在保留水利功能的基础上,沿蓄水区构建生态护岸,种植本土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利用原有地形打造梯级景观,将灌溉水系转化为贯穿园区的生态脉络。
“我们像对待艺术品一样雕琢这片山水。”项目负责人介绍道。建设团队秉持“生态优先”原则:采用环保建材的仿古建筑依山就势而建,智能灌溉系统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40%,光伏路灯与生物降解厕所等绿色设施一应俱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构建“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三级净化系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文化IP激活生态价值:一块璞玉的“点绿成金”术
弥勒文化园的成功,离不开对生态资源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奉化作为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故乡,园区以“东方的微笑”为主题,巧妙融合生态基底与文化IP。园区陈列200余件弥勒主题根雕、奇石,其中一棵300年树龄的罗汉松与天然弥勒形石组成“松石禅意”景观,成为网红打卡点;门票收入的20%专项用于山塘生态维护,衍生出的禅茶、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村民通过导游、保洁等岗位家庭年均增收4万元,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民宿,售卖特色农产品,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叶夹岙山塘
“以前守着山水没出路,现在生态成了‘招财猫’!”村民王大姐在园区旁开起了素食馆,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数据显示,近年园区接待游客年均30万人次,带动片区综合收入增长15%以上,真正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
叶夹岙山塘的蝶变,是我市践行“两山”理念的缩影。当地政府通过“三化融合”策略—资源转化(盘活闲置水利设施)、业态优化(文化+生态+旅游)、利益固化(建立长效分红机制),探索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区域模式。
“生态价值转换不能靠单打独斗”奉化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该项目的成功落地得益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创新机制,政府负责基础设施配套,企业主导文化运营,村民以产权入股享受分红,形成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闭环。”
从灌溉水源到精神家园,叶夹岙山塘的二十年嬗变,丈量着“两山”理念实践的深度。这里的一亭一阁都在诉说:当生态被注入文化灵魂,当绿色成为发展底色,乡村振兴就会焕发无限可能。正如镌刻在入园石壁上的那句“笑纳山水,福泽共生”,这座山塘的微笑,正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最动人的表情。
据悉,该案例已纳入“浙东生态文旅走廊”规划,未来将与雪窦山、蒋氏故居等形成“山水禅意”黄金旅游线。“十四五”期间,我市已完成363座小型水库标准化和300座“美丽山塘”的创建,下一步,我市将梳理分类,因地制宜重点培育多个安全功能保底线、生态功能显特色、文化功能创价值,类似叶夹岙山塘的“共富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