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摸清“生态家底” 绘就“山海共生”新图景
宁波
宁波 > 社会热点 > 正文
站内

镇海摸清“生态家底” 绘就“山海共生”新图景

近日,镇海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项目圆满收官。这一深入全域的科学调查,不仅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依据,更生动描绘出一幅“山海共生”的生态新图景。

微信图片_20250616142452.jpg

物种增加 印证生态答卷

自项目启动以来,调查团队对区域内植被、鸟类、水生生物、大型真菌、浮游生物等多个生物种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摸底调查。结果显示,镇海区共记录野生动植物2448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物种43种。黑嘴鸥、桃花水母等“稀客”频繁现身,白花草木樨等新记录物种填补了区域空白。这份翔实的“生态家底”折射出镇海从工业重镇向生态之城的转型决心。

图片久住粉褶蕈 刘南亿摄

图片白花草木樨 蒋凯文提供线索、项巾娑摄

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鸥在杭州湾南岸越冬,种群数量突破两千只;“活化石”桃花水母在九龙湖石英坎水库首次现身,其存在印证了水质的优异;宁波市新记录植物白花草木樨也被发现。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施建庆表示:“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健康的晴雨表,黑嘴鸥选择在这里越冬,说明湿地修复有实效。”

生命接力 温情守护生态精灵

生态改善的背后,是一系列温情救助的生命接力。2024年7月,一只翅膀折断的红隼经救治后成功重返蓝天,同期的杭州湾观测到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024年10月,迁徙中撞击玻璃的丘鹬获救,休养后重返自然。为守护这片生机,镇海区拆除危害鸟类的“夺命网”百余处,建成白鹭园、九龙湖湿地公园等鸟类栖息地,并启动滩涂生物常态化监测。“每只鸟的回归,都是对生态修复的投票。”一位巡护志愿者感慨道。

全民共治 构筑保护新合力

生物多样性保护正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共治。“白鹭全球慢直播”架起“云窗口”,24小时呈现湿地实况,累计观看量破千万,海外网友留言“这是中国的生态名片”。同时,民间“生态哨兵”活跃。市民高女士发现桃花水母后立即上报,助力科研突破,观鸟爱好者组建志愿巡护队常年记录候鸟动态。九龙湖湿地年均举办50场生态课堂,将课堂开到湿地边,孩子们在专家带领下辨识植物、观测鸟类,种下环保种子。市生态环境局镇海分局持续呼吁市民“发现受伤野生动物及时联系专业机构”,形成全民共治合力。

随着生物多样性本底图谱的完成,镇海区生态保护迈入新阶段。未来,将以九龙湖湿地、杭州湾滩涂为核心,构建“山海生态廊道”,串联森林与滨海湿地,保障物种迁徙连续性。依托调查数据,建立长期跟踪机制,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强化对滩涂、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物种分布动态监测。进一步整合湿地资源开发观鸟与自然教育旅游,常态化开展生态课堂与夏令营,探索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绿色转型路径。市生态环境局镇海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份图谱不仅是生态保护的‘指南针’,更是绿色发展的‘路线图’。”今后,将严格依据本底调查数据,科学制定保护策略,确保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镇海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圆满收官,是科学守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山海共生”理念在现实中的生动体现。

来源:宁波生态环境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