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白天在家休息,终于能开窗透透气了,孩子写作业也安心多了。”近日,家住宁波市镇海区蛟川街道东信路社区的陈女士,对小区周边工地噪音问题的改善赞不绝口。
这份安宁的背后,是镇海区蛟川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创新运用“党建+增值化治理”机制,成功破解法律权限之外噪音扰民难题的生动实践。
民有所呼:噪音困扰成小区居民“烦心事”。
不久前,东信路社区某小区楼栋长向派驻该社区的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员(同时担任社区第一书记)反映,附近施工工地产生的噪音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居民们普遍反映,即使是在非法律规定的“夜间”(22:00-6:00)时段,持续的施工噪音也让人难以忍受,休息、学习都受到干扰。接到反映后,街道执法队高度重视。然而,现行法律法规对施工噪音的管理有明确界定:执法部门拥有处罚权的仅限于夜间时段。对于居民反映强烈的日间噪音问题,虽然确实影响生活,但街道执法队却面临“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现实困境。如何在不突破法律框架的前提下,有效回应群众关切、解决实际困难,成为摆在执法队面前的一道治理考题。
“红色治理联合体”快速响应,部门联动“聚合力”
面对这一难题,蛟川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没有选择“一罚了之”或“束手无策”,而是依托街道党工委创新建立的“红色纽带”基层治理机制,探索法治之外的“柔性治理”路径。
派驻东信路社区的执法队员(第一书记)作为深入社区的“前哨”,第一时间将居民的诉求和现实困境,通过街道“红色治理直通车”平台精准上报,详细阐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法律权限有限,但民生需求迫切。
街道党工委迅速启动“红色治理联合体”响应机制,协调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中的综合执法、生态环保、建设交通等相关队伍。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作为牵头单位,联合社区党委、居民代表,迅速组建了“降噪攻坚联合工作组”。工作组以党建引领,打破部门壁垒,目标清晰:在法律框架内寻求最优解,最大限度降低噪音影响。生态环境技术骨干深入工地,进行专业噪声监测,精准识别主要噪声源,基于监测结果,环保部门提出了“采用低噪声泵送设备”、“优化高噪工序时段”等具体可行的降噪技术建议。
从行政处罚和行业监管角度,综合执法领域和建设交通领域执法人员积极引导施工方履行社会责任,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施工方展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承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引入更先进的低噪声混凝土泵送设备,替换老旧高噪设备,从源头上减少噪声产生。科学调整高噪声工序时间,尽量安排在居民外出较多的时段,避开居家休息高峰。在靠近居民区一侧增设临时声屏障,有效阻隔噪声传播。派驻到社区的第一书记多次与施工方深入沟通,既讲明法律规定底线,也充分传递居民诉求,争取理解与配合。
民心有回响,“安静指数”和“幸福指数”双提升
据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后续监测数据显示,居民敏感时段的平均噪声级较改进前显著下降了22分贝以上。更可喜的是,居民们切实感受到了变化,社区微信群里的抱怨声少了,理解与点赞多了。“虽然知道白天施工不违法,但执法队和街道这么用心,联合这么多部门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真的很暖心!”一位居民在社区议事会上由衷地说。
蛟川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深化“党建+增值化治理”实践,探索出解决群众身边“烦心事”的新路径,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提升辖区居民的“安静指数”和“幸福指数”,为建设更加和谐宜居的蛟川贡献力量。
(卢欣臣 林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