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青年入乡实践站位于宁海县一市镇,站点以服务国家种业振兴战略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探索“人才集聚—科技赋能—产业反哺”协同发展路径,为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高端平台筑巢引凤,打造青年人才“强磁场”
站点依托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水产种业与绿色养殖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构建“院士领衔+青年骨干+产业导师”三级人才梯队。通过发布“海洋生物种业招贤令”,面向全球招引青年科研人才,其中高端人才30余名,博士占比75%。同时,与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科研项目+产业实训”模式定向输送青年人才,近三年累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超百人。
产教融合赋能实践,激活青年创新“原动力”
站点首创“实验室+养殖场+农户”的青年实践机制。
科研一线练兵
青年科研人员深度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参与完成文蛤“万里红”“万里2号”和缢蛏“甬乐1号”“甬乐2号”等4个国家审定新品种研发,破解水产种业“卡脖子”难题。
产业示范实战
与三门湾现代农业开发区共建水产良种创制示范区,建设290亩科研示范基地,组织青年团队开展“熊本牡蛎速生优质新品种选育”“远海梭子蟹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等产业技术攻关,推动青年创业团队参与“苗种繁育—技术推广—品牌营销”全链条服务,孵化科技型农企10余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苗种扩繁和绿色养殖模式。
联农带农服务
推行“科技特派员+青年突击队”下乡机制,累计服务企业、合作社50余家,开展技术培训超3000余人次,助力农户增产增收,青年团队开发的“智能水质监测系统”“病害远程诊断平台”覆盖全县80%养殖户,加快推进传统渔业数字化转型,实现“论文写在大海上,成果留在渔民间”。
校政企协同育才,构建乡村振兴“生态圈”
站点以“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模式,搭建青年人才服务乡村长效平台。
强化人才保障
联合宁海县政府出台专项人才政策,提供科研启动资金、住房保障等支持,博士人才最高可获得校地两级135万的安家费和购房补贴,以及大于50万元的科研启动资金,吸引青年人才扎根乡村。
提升人才技能
不定期举办水产种业与绿色养殖技术等人才论坛或科技培训,邀请香港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等专家教授授课,开展技术成果交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海洋种业人才专业水平,累计开展培训20余期,培训1000余人次。
创新育才模式
聚焦产业人才需求,发挥人才“星链”效应,2025年启动海洋生物种业卓越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宁海实训基地建设,推动学科建设和资源高效利用协同创新公共平台构建,计划引聘组建一支50余名的全(兼)职导师队伍,预计年承载实训研究生、本科生以及渔业从业者等人才1700人次,大幅提升研究院人才培育实践和实训能力。
站点未来将持续深化“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加速建设海洋生物种业人才高地,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提供新样板。
来源:宁波农业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