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在全省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
宁波
宁波 > 社会热点 > 正文
站内

李斌在全省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

6月27日,全省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在衢州江山市召开。会上,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党组书记李斌作题为《筑牢数字根基 赋能智慧发展 全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引领的宁波样板》的交流发言。

近年来,宁波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家部委、省厅关于发展智慧农业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主线,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力打造智慧农业发展新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以“数”为帆,激扬“种业强市”新活力

数字技术驱动种源创制。充分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育种和数字技术,精准创制新种源。如我市微萌种业建成数字化育种平台,打破季节限制,通过高通量环境和基因型数据采集系统,跑出育种加速度;余姚欣农兔业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成功育成新品种“甬青獭兔”,是国内首个自主培育的彩色獭兔新品种。目前,全市累计通过国家审定新品种27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12个,均居全省第一。

智慧赋能加速良种转化。深化与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等合作,利用最前沿技术助力良种转化。如镇海南岚湾现代农业产业园,赵春江院士团队打造的智能番茄园,通过环境传感器与授粉机器人实现全生长周期精准调控,优质果率达95%以上,大幅提升良种转化效率。目前,全市已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家,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11个。

数字管控保障种子质量。打造“育繁推一体”种业公园,应用智能化管理系统覆盖田间去杂、收获烘干、仓储物流全流程,让种子更安全、种粮更安心。如甬优杂交育种团队成为国内育成籼粳杂交水稻品种最多的团队,“甬优9号”“甬优7753”等6个品种达到国家一等米标准;宁波瑞农牧业运用智能化饲喂、环境控制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科学推进岔路黑猪保种育种。目前,全市已建成水稻、瓜菜等农作物种子基地6万余亩,年产能突破600万公斤,2024年种业产值超46亿元。

竞“数”奔跑,打造“智慧生产”新高地

变经验种养为数据决策。实施农(牧、渔)场智慧赋能计划,聚焦农业全产业链,推动物联网、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如我市古林镇以物联网场景化应用为核心打造数字大田,实现农机可视化、种植信息化、灌溉智能化,成功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象山县的亚洲首个陆基三文鱼养殖项目,采用全球最先进的数字化监管循环水养殖技术,水循环利用率高达98%以上,实现了从鱼卵到成鱼全生长周期数字化管控。我省首座入级“中国船级社”的半潜式深远海智能养殖平台“东海一号”,通过信息系统采集网箱所在海域水质、气象等多种参数,利用AI+海洋视觉技术对鱼的种类、生长周期进行监测,实现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品质的全面提升。同时,“十四五”以来,我市创建的“甬牧惠”“数字鱼塘”“渔船精密智控”“阳光农安”等数字场景,入选全省揭榜挂帅、先行先试的优秀应用案例。

变传统机械为智慧作业。高标准推进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项目,构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体系,实现农机管理数智化。如慈溪市打造“滴滴农机”平台,整合1200余台机具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实现农机综合利用率提升35%以上。我市自主研发的智能纯电动履带式旋耕机,实现全国首个市场化应用,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变传统流通为溯源增值。依托“浙农码”率先实现“土特产”品牌增值,通过“一企一码”“一苗一码”“一果一码”,赋能象山红美人果品溢价30%左右,橘苗溢价超100%,产值达6个亿,公用品牌价值达24.71亿元。筛选推荐“土特产”品类11个,完成标识设计并纳入“浙农码土特产”数字名片管理。

聚“数”成势,构筑“智慧农业”大矩阵

全覆盖搭建智慧农业平台。积极统筹资源,全力推进农村网络设施建设。目前,累计建成5G基站1.2万个,“双千兆”网络实现农业园区全覆盖,行政村5G网络信号通达率100%,走在全国前列。建成宁波市数字乡村集成应用平台,构建“行业应用+单体应用”体系,并打造了柑橘、水蜜桃等农业单品应用场景。

阶梯式打造智慧农业集群。在全省率先启动打造市级“数字化种养主体、数字工厂”,再精准引导提升成为省级“数字工厂、未来农场”。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市级数字化种养主体259家,建成市级数字农业工厂96家、省级数字农业工厂61家、未来农场6家,位居全省前列。

精细化引育农业数字人才。实施农创平台升级行动,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专业人才“引育用留”机制,培育农业科技、数字经济等领军企业,特别是补足农产品智慧流通短板,引进互联网运营专业团队,提升农业领域网络电商能级,2024年全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140亿元。如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三关六码头,打造数字平台,实现了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智慧流通。

来源:宁波农业农村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