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远才能走出一个人的孤岛?
去年,12岁的刘影(化名)因伤休学,从老家来到浙江北仑郭巨街道的一个小村,与在此务工的爸爸刘平(化名)相依为伴。刘平是一名货运司机,跑货出车时常不在家。缺乏家长陪伴的刘影,面对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下,常常闭门不出,她的世界被局限在方寸之间。
随后的一次意外,更是让刘影患上了心理疾病,严重时甚至有伤害自己的倾向。患病以来,刘影的世界越来越安静,内心渴望交友渴望陪伴的期待却愈加躁动……
争分夺秒链接资源,多方合力打破救助困局
2024年下半年,意外发生后,刘影的爸爸刘平第一时间为女儿找寻专业心理治疗。可相关心理咨询门诊的队伍最早都排到了一个月后,女儿如何能等得?
就在这时,郭巨街道和东港社区接到一通郭巨派出所的来电。
“当天下午4点,我们掌握到孩子的情况后,即刻发动各科室、部门力量应急介入,整合多方资源,以‘兜底’应急响应机制全力对接救助渠道。”郭巨街道平安法治办工作人员汪旭儿回忆,当晚8点便传来了好消息,经街道平安法治办、社保办、郭巨派出所、海娃之家等多部门协同联动,最终以最快时效为孩子落实了心理治疗资源。
次日一早,刘平就带着女儿去接受了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面对今后的治疗费用,他又陷入了窘迫中。当时刘平还不知道,就在自己忧心的同时,一笔慈善救助金申请很快被提上了日程。
通过所居住村的“慈善一日捐”善款,郭巨街道和东港社区为父女俩争取到了3000元救助金,可供8-10次心理咨询和治疗。
全周期精准护航,从应急救助到长效守护
治疗期间,郭巨街道等多部门的关怀并未止步。海娃之家每月定期走访,跟踪情绪状态,鼓励刘影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平安、司法、派出所定期与刘平沟通,做好法治宣传和教育,劝导刘平多多陪伴孩子。
“事后补救永远慢于提前介入。”汪旭儿强调,这也就是E家童盟——郭巨街道流动人口未成年人管服课题研究项目的成立初衷。
今年4月,项目正式启动,对全域445名流动未成年人开展一对一入户调研,建立“一人一档”精准管理和多部门联审联救机制,不仅要帮助困难儿童、化解家庭矛盾,还要“事事先走”,预防儿童相关负面问题的发生发酵。
海娃之家工作人员上门赠送刘影教辅用书
短期应急和长效追踪,同等重要。刘影到底是个孩子,总要回归到校园中,接受学习教育,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开学将近,回老乡就读还是留在郭巨就读,刘平倾向于后者。但关键在于,刘影并不符合北仑区的积分入学条件。“很巧,今年的入学政策有变动。”汪旭儿介绍,今年除了积分入学制外,在北仑区教育资源分配后、学位有余的情况下,一年级和七年级的流动未成年人还有机会实现本地就读,“我们全程代办了申请流程,最快7月中旬就能知道结果了”。
走出孤岛,在关爱中向阳而生
毕竟休学了一年多,无论是学业进度还是学习状态,刘影都需要继续跟上。登门拜访时,工作人员带上了特地为刘影挑选的教辅用书和文具,并耐心为她做了课业上的辅导。
汪旭儿(左)、王英(中)与刘影交心
东港社区党委书记王英还提出:让刘影参加海娃之家的暑期假日学校。
“假日学校的课程设置很丰富,还有大学生志愿者可以一对一帮助刘影的学习,还帮助她重构自信、有获得感,在复学前回归学习状态。”
王英认为,不能因为未知的小概率事件,而全盘否定一个孩子。更何况,海娃之家有专业的心理资源,能第一时间察觉到孩子的异样并及时干预。
在流动未成年人管理的道路上,“E家童盟”项目依托多部门联动联审联救机制和海娃之家相关资源,不仅创新升级了从被动救助转化为“风险预判-提前介入”的先行模式,实现从个案帮扶到全局守护的帮扶升级,更构筑了一套“科学预防-应急介入-精准救助-长效守护”多维赋能的关爱体系。
刘影,这个曾经蜷缩在孤岛的女孩,被一双双温暖的手掌托举着,向阳而生。刘影的蜕变,将在盛夏光年里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