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协作|无人机调运提速,加快大堰灌区修复工程
宁波
宁波 > 热点资讯 > 正文
站内

东西部协作|无人机调运提速,加快大堰灌区修复工程

在盐源县前所大堰灌区修复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螺旋桨的嗡鸣声与山间的风声交织,无人机化身“空中快递员”将一批批PE管等建材精准高效投送到作业面,成为加快项目建设的关键“法宝”。

图片

科技赋能:无人机调运破解山区施工瓶颈

盐源县地处横断山脉腹地,前所大堰灌区修复工程沿线地形复杂,传统材料运输需开凿临时便道,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破坏生态。为突破这一瓶颈,施工团队创新采用无人机运输等科技手段,突破地形复杂的重重阻碍,让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图片

据技术负责人介绍,单架无人机单次可载重50公斤,每日完成 50 余架次调运,平均运距800米,吊运管子300米效率较人工运输提升10倍以上。更关键的是,无人机作业无需修筑便道,避免了施工对周边农田和林地的干扰,最大限度保护了山区生态环境。这一创新举措不仅缩短了工期,也为高海拔、地形复杂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可推广的“科技解法”。

东西部协作:精准帮扶浇灌民生希望

作为东西部协作的重点工程之一,该项目总投资727.46万元。聚焦解决当地农业灌溉的“卡脖子”问题。项目通过埋设23.13公里干管、1.59公里支管,并配套建设5座蓄水池、30座进排气阀井等设施,受益面积6348亩,受益人口4429人,实现从“渠道输水”到“管道输水”的升级。

图片

“以前灌溉全靠水渠,漏水严重,遇到干旱根本不够用。”泸沽湖镇逗乐河村村民说“现在管道直接通到地里,用水更稳定,种经济作物也更有底气了。”项目建成后,灌区输水效率将提升40%,年节约用水量超50万立方米,不仅保障了粮食生产,更为当地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创造了条件。

东西部协作的精准投入,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通过技术共享、管理优化等“软帮扶”,推动当地水利建设从“传统模式”向“智慧化”转型。

民生为本:小工程撬动大发展

前所大堰灌区修复工程是盐源县“十四五”水利规划的核心项目,也是东西部协作从“输血”到“造血”转变的生动缩影。通过引入先进技术、优化资源配置,项目不仅解决了当前灌溉难题,更为未来智慧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预留了空间。

(周鑫 沈艳军 文/图)

来源:看盐源 盐源融媒

推荐0